中國改革Moonwalking  貿戰加劇「國進民退」
2018年10月2日

習近平對民企的發展非常有戒心,擔心民企會壯大起來,變成「富可敵國」。 (路透圖片)
習近平對民企的發展非常有戒心,擔心民企會壯大起來,變成「富可敵國」。 (路透圖片)

近日,中國政府祭出「新紅線」:負面經濟新聞報不得!然而,「深層次矛盾」不會因為屏蔽而消失。

一、稅收增速遠勝GDP

在《福布斯》「稅負痛苦指數」(Tax Misery Index)中,中國於2009、2011年均高居全球第二; 2017年,世界銀行發表研究,中國終於「超英趕美」!以67.3%總稅率排名全球12,兩大發達國家——英國及美國,分別為30.7%及43.8%,甚至連福利國家——挪威及瑞士都不過是37.5%及35.2%。

民間戲稱中國為「萬稅之國」,減稅之聲早已高唱雲霄。今年8月,中國政府宣布將個人免稅額由月薪3500元(人民幣.下同)提高到5000元,但同時規定「五險一金」等各項社會基金費用,將會由稅務局統一徵收。

賦稅繁重向來為國人詬病。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范子英便指,美國約七成稅收來自個人與家庭,但中國卻是相反,八成由企業以增值稅和公司所得稅承擔。然而,「稅改」不等於「減稅」:埋單計數,民企納稅實際不減反增,中小企首當其衝。原因是社保以往由企業、銀行和社保局三方協議,絕大多數民企會「報細數」,現由稅務局徵收,變相要交到足。

國內消費者信心水平下降。 (網上圖片)
國內消費者信心水平下降。 (網上圖片)

以2014至2017年計算,不包括社保費增長,企業反而多付2829億元稅款;單單2018上半年,政府總共多收稅款,即高達6322億元,這種局面連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都反問:「投資能夠增長嗎,就業能夠穩定嗎,消費能夠擴大嗎,金融體系能夠穩定嗎,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不會加大?」

前耶魯金融學教授、現任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的稅收增長速度是14%至15%,同期GDP增長卻只有約6%,稅收是GDP的2倍,說明中央正以最快的速度,把民間和企業的收入轉移到自己手中。

二、中央斂財難解地方債

最近,民間就流傳這樣的諷刺:「人類社會從來沒有聽說透過印鈔票、放鬆貨幣去槓桿的,也沒有聽說過透過讓房地產漲價來去庫存的。」近20年,中國經濟增長快速,主要靠債務推動,尤其是短債。國際結算銀行報告便顯示,中國信貸擴張差額從2012年3月僅8.5,至2016年8月,急增至歷史高位28.8。債台高築成為中國經濟的計時炸彈。

這邊廂,中央意識到危機之大,強調會積極「去槓桿」;那邊廂,身體卻最誠實。據陳志武的觀察,「去槓桿」已經變得次要,「因為現在金融出現風險,需要更加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錢從哪裏來?金融機構放款。否則的話,消化金融風險的意願就沒有辦法可以做得到」。

有位不願透露名字的金融界人士便批評:「中央沒有直接幫批銀行,解決地方債,卻將地方債推給銀行,形成『三角債』——銀行、企業及地方政府;反而,縱觀全球,無論是發達國家,抑或是發展中國家,中央負債率都是最低。」結果,竟然是「她(中央)不願意出手幫他們(銀行、企業及地方政府),卻要銀行承擔地方債務」。

劣質公司以借貸進行零回報投資,加大房地產和其他行業的泡沫。 (路透圖片)
劣質公司以借貸進行零回報投資,加大房地產和其他行業的泡沫。 (路透圖片)

「據我所知,很多民營A股的大股東都把股票拿去做抵押,借了很多錢,現在股票的價格跌了很多,實際上有好多控股公司技術上是破產的,但是監管部門不容許,更不容許銀行和房貸機構去逼迫這些公司平倉。」陳志武補充,這些劣質公司會繼續借貸,繼續做更多沒有回報的投資,加大房地產和其他行業的泡沫。

三、民企與國企日漸模糊

當年,改革開放所以取得空前進程,民企活力功不可沒。截至2017年底,民企為中國創造了60%以上的GDP、90%以上的新增就業,50%以上的稅收。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需要民企助力,但它們不單稅務負擔最重、在稅改中受惠最少,近年來自政府部門的隨意干預,更是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陳志武說:「我所認識的一些民營企業家,他們現在最頭痛的,就是現在任何一個政府部門都可以派一個人來,不需要說違反了哪個法律,哪條法規,隨便找個原因就說你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也不可以做,使得他們實在沒有辦法做生意。」這個情況,在金融行業,例如證券和資金管理,尤其普遍。

而且,民企也開始要「姓黨」,特別是互聯網企業。有分析指,因為領導人擔心民企坐大,變成「富可敵國」,遂一方面強調國企要「做大做強」,另一方面要求民企將黨委寫入公司章程。黨委領導可左右公司決策,例如重要人事任免、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決策,必經黨委討論,醞釀成熟後,才進入經營層面。

四、貿易戰加劇「國進民退」

近日,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宣布即將退休。這位中國互聯網「大咖」曾經模仿米高積遜(MJ),表現後者獨步天下的moonwalking,有人就形容,這不失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真實寫照——「看似向前,實質倒後」。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但中國「紅線」卻愈來愈多,由政治話題最敏感,延伸至以往相對寬鬆的經濟議題。

馬雲曾經模仿米高積遜(MJ)。 (網上圖片)
馬雲曾經模仿米高積遜(MJ)。 (網上圖片)

日前,《紐約時報》便報道,中國政府已向內媒發指令,「管控」六大經濟選題,包括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地方債務隱患、中美經貿摩擦影響漸現、國內消費降級、滯脹預期升溫,還有借社會熱點渲染民眾生活艱難,並要求網媒刪除「唱衰中國經濟」的評論,「中國經濟滯脹」、「新難民」、「消費降級」等都被視為有害言論。

然而,真的禁不了!經濟學者陳志武甚至指出,貿易戰會強化「國進民退」。「道理很簡單,2015年左右,中國民企出口順差是3500億到4000億美元,美國是主要的出口市場,國企貿易逆差大概是1500億美元左右,所以美國向中國商品加高關稅,最受打擊是民企。」相反,國企大量進口大宗商品,中國並沒有加重關稅。

民企負擔加重,國企卻壓力不大,將導致中國經濟結構更加低效,活力大減。在中美貿易戰的陰霾下,中國經濟加速下滑,股滙大跌,政府全力增加收入,以便有足夠「彈藥」不時救市。不過,陳志武認為,沉重的賦稅在「經濟增長快速的時候也許可以,但是現在各行各業都有壓力,就不好辦了。」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