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誘港人北上 推重稅自相矛盾
2018年10月8日

 

北京一方面鼓勵香港人北上,提供生活優惠和便利,另一手則規定住滿183日的人士申報全球收入,一放一收,自相矛盾,發出的訊息令人不知所從。

撰文:莊梓

從習近平提出要把香港「納入國家發展規劃」開始,北京就接連推出多項把香港融入內地的措施,創科研究資金可以「過河」(即香港申請內地的研究資金可以過境在香港運用),是把內地和香港的創科發展扣連在一起;到了今年8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布港澳台居民證件便利化措施,9月1日正式實施,是更進一步為港人移居大陸開了方便之門。

在各種「融入」的措施出台前,香港和內地的人口對流其實已經全面啟動,開放改革之後大批工廠遷入珠三角,廠家、管理人員、經營各種生意的港人絡繹不絕北上,早就蔚然成風;接着而來的,是返回內地升學、結婚、退休,兩地的融合已在不知不覺之間進行。

據特區政府在2004年5月公布一項名為「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香港居民在中國內地居住的情況及意向」的調查結果,發現2003年香港居民在內地居住的人數約為61800人,佔本地18歲以上人口1.1%,較2001年的41300人,增長了約50%。調查又發現,約21萬3900名香港居民有意在未來10年在內地自置或租用住宅物業,八成會選擇在廣東省。很明顯,以這個調查結果推論,在九七回歸之後,港人移民回內地已成為趨勢。

港人移居內地成趨勢

到了2016年政府公布《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再進一步提供了香港人移往內地的概況;報告透露,在2006年中,香港約有219000名流動居民;所謂「流動居民」,是特區政府在2001年由統計處引入的一個新增分類,意思是在6個月內在港逗留最少一個月但少於三個月的香港居民。

其實,這批所謂「流動居民」,主要是白天在內地工作,晚上返回香港,或一段時間在內地工作,一段時間返回香港,這類港人又稱為「二五仔」,即逢周二回內地,周五就回香港,成為流動一族。

《香港2030》報告又透露,在居留內地的472900名香港居民之中,有65%是具工作能力人士,相信他們都是在內地工作而非退休。引述上面數字,是想說明香港人從2000年開始,移民入大陸的人數明顯增加,主要是工作原因,這批跨境流動居民人數不少,然而內地從來沒有為他們提供居住或其他「優惠」,為何事隔近20年,才推出「居民證便利化措施」?

長者回流香港

居住證優惠能吸引多少港人尤其年輕人北上,尚待時間驗證,在長者定居大陸方面,則出現了「回流」現象;特區政府為了支持長者在內地養老,放寬申領綜援及生果金的年長人士居港日數限制,然而受助人回內地數目不增反減,在2014至2017三個財政年度,領綜援及生果金長者回內地分別跌24%及12%,反映長者選擇返回香港,不願留在大陸居住養老。

在鼓勵香港人融入大灣區之際,內地上月卻突然推出「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此法案一出,嚇怕了在大陸居住的港人;為何北京一手要加快港人融入大陸,但另一手卻推出一項「人見人憂」的新稅法?

個人所得稅嚇怕香港人

按照8月31日通過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今後凡在大陸居住滿183日的人士,需要申報全球收入,包括收租、股票、房產買賣等收益,都要納入個人所得稅,年收入不超過三萬元人民幣的人士需繳稅5%,逾50萬者稅率為35%,年收入達96萬者稅率則達到45%。這個稅率,顯然遠高於香港(本地個人入息稅標準稅率為15%),而且覆蓋入息以外其他收入,稅負大增,肯定嚇怕不少香港人!

北京一方面鼓勵香港人北上,提供生活優惠和便利,另一手則規定住滿183日的人士申報全球收入,一放一收,自相矛盾,發出的訊息令人不知所從。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接受訪問時表示,主要居於香港的人未必要納境外稅;但這只是譚耀宗個人之見,新稅法條文內並沒有這項規定。內地和香港簽署了避免雙重徵稅的安排,但簽署時新稅法尚未通過,到底在新稅法之下,避免雙重徵稅的安排是否可以凌駕人大通過的新稅法,北京需要由權威部門出面說明。

香港一些政黨和知名人士就大灣區發展提交意見時,都要求香港人在內地居住可以繼續按香港稅率交稅,毋須跟隨內地比較高的稅率。國家稅法是全國法律,港人申領居住證,享受內地的優惠待遇,又不願按內地稅率繳稅,這不是「好處拿盡,稅負卸責」的「縮骨」表現嗎?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