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丹:商業模式推動教育創新
2018年10月15日

陳一丹42歲從騰訊退休,開展教育公益事業,先後投入最少45億,成為2016年「中國首善」。他認為,教育不應只是政府出力,商界也可貢獻一分力量,牟利與非牟利模式可以互相補足。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陳一丹原名陳惠龍,讀大學的時候,替自己改名為一丹。「就是一片丹心的意思!」陳一丹在金鐘騰訊辦公室告訴記者。騰訊五位創辦人,既是同學又是戰友,各有所長,性格迥異。陳一丹被形容為既謹慎沉穩,又是個理想主義者。

祖母啟發創立「一丹獎」

1998年,化學系出身的他,在深圳檢疫局做著沉悶工作。一個來自同窗好友的創業夢,令他決定拋棄厚職,走進科創戰場。轉眼十五年,騰訊成功崛起,他卻一直保持低調,默默做好首席行政官(CAO)的「奶爸」角色。2013年他離職,馬化騰讚揚他「為公司的職能體系、價值觀和文化建設和公益慈善事業的付出獨一無二。」4年前某天晚上,他在日記寫下:「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限制的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他籌備3年,捐款25億港元,於2016年創立「一丹獎」。

從商界走入慈善,陳一丹一改低調作風,頻頻接受媒體訪問,又向世界出發觀摩不同教育方式。不久前他到美國,向90多歲的前美國總統卡特取經。他說:「卡特生長於窮鄉僻壤,但是他的老師說:『在我班裏的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總統,為社會作出貢獻』。卡特相信了,一直努力!」

陳一丹也有一位影響一生的老師──他已過身的祖母。小時候,他的父母經常到外地工作,祖母一手把他帶大。「她是一個文盲,但是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默默付出,培養父親成為大學畢業生,幫助家庭脫貧。她不懂得講大道理,卻純樸善良,看見別人有困難,會伸出援手。」教育和慈善的種子,就這樣植到陳一丹的心中。

慈善項目要可持續

陳一丹的教育理念開明。2006年,他成立了騰訊公益慈善基全會,開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先河。2013年,基金會出資5千萬,與深圳市福田政府合作,創辦全國第一所「公立非公辦」的明德實驗學校,以培育創新型人才。

推動商界辦學以外,他自2009年開始,私人投資20億元,將湖北大專院校「武漢學院」轉型為中國首家非牟利私立大學。他認為,外國公立和私立大學並行,中國也要進步。「雖然由賺錢開始,但有它的好處。所有收益,循環用於學校建設。」

武漢學院更與騰訊合辦課程,培育工程專才,修畢4年課程並通過考核,可獲優先推薦加入騰訊。

而以全球為目標的「一丹獎」,在中國創了先河。九月十五日,第二屆得獎名單公布,由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教授Larry Hedges和在線學習平台edX創辦人Anant Agarwa奪得。前者以科學實證方法,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後者則提供免費在線課程,讓全球人士輕易獲得教育機會。

陳一丹表示,欣喜見到第二屆的提名國家比上屆多了三分之二,不少來自發展中國家,例如阿美尼亞和新畿內亞。不過,窮國的教育案例雖然精神可嘉,但是長遠成效使人憂慮。「例如我在柬埔寨最窮的鄉村,看見一些教育計劃,覺得很感動。但是因為資源主要來自發達國家的捐贈,一旦失去捐款,項目就要停止。那該如何持續呢?」

因為有商界背景,他認為慈善項目,亦需要有可持續性。他指出,「一丹獎」的首屆得獎者VickyColbert的教育項目,雖然在發展中國家推行,卻有可持續性。該項目把不同背景的小孩和家長聚集起來,互相分享知識,此模式更廣泛複製到其他國家。

中國市場大   教育有需求

近年,一股「贏在起跑線」的風氣席捲內地,許多教育品牌乘勢冒起。「新東方」主攻出國英語考試,早期以師資優秀出名。「學而思」專注於中小學理科教育,以奧數打響名堂,經常「一位難求」。而VIPKID則為幼兒提供一對一的在線英語視頻課程,導師來自美國,強調課堂互動。

陳一丹指出,美國和中國的教育產業比較成功。「美國通過科技推動各個領域的優化。中國是因為有市場,太多人有訴求了。」

他說不應因為這些是商業項目,就覺得他們是錯的。「教育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商業是其中一個部分,不應該被排斥。商業模式能夠推動教育創新,作為學校以外的補充,並由市場來檢驗效果。只要是對教育有所推動的,我覺得都是好的。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包容各種教育方式。」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