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說錯了! —— 改革成功非因威權主義
2018年11月8日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蹟。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近年提出「講好中國故事」的口號,「中國新四大發明」、「厲害了,我的國」、「綜合國力全面超美」⋯⋯各類唱好聲音不絕於耳。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洪源遠卻認為,現今中國仍未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最令人擔憂的是,有人誤解中國強大源於威權主義,或令國家走回頭路。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華裔美國學者洪源遠生於新加坡,主要研究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國際發展、比較政治經濟學等等。她花上近十年時間,深入中國不同城鎮,訪問400多名官員、學者等,希望尋找一個讓人信服的中國脫貧故事,後來更將研究結集成書,在今年出版《中國如何跳出貧窮陷阱》。

「最需要了解中國故事的國家,正是中國自己。」洪源遠早前應邀出席香港中文大學新書交流會,其後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中國需要一個讓世界接受的故事,分享改革成功之道,隨着中國往外走,需求愈來愈迫切。「市面上不少故事充滿民族主義,提出中國很強大,有五千年歷史,別人無法理解,甚至是中國特殊論,那麼誰可以和你交流呢?」

在官方的鼓勵下,很多人嘗試說中國故事,如2017年的北京,就有一場別開生面的說故事比賽,主題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形式不限,吸引700多人參加,第一名能獲一萬元人民幣獎金。

改革之路 篳路藍縷

「只有了解鄧小平發動改革後,中國真正成功發展的原因,才會延續正確的道路。」洪源遠強調。鄧小平接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時,國內百廢待興,1980年的人均GDP只有193美元,平均食品消費比基本營養標準低,甚至不如今日所謂「最底層的10億人」國家,如孟加拉、馬拉維。

每當討論如何協助貧窮國家時,總有兩派人爭論,到底應該是經濟增長還是善治先行?這個如同「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經多年辯論仍未解決,但洪源遠直言這是一個誤導人的偽命題。「先增長後善治」忽略了貧窮國家如何確保投資穩定,沒有解釋經濟增長原因;「先善治後增長」則忽略貧窮國家難以照搬西方國家的制度,不能切實地實現善治。

洪源遠從中國官員口中得到答案:原來善治與經濟是互動關係,地方官員是一邊做一邊改,兩者一同共演發展〔圖一〕。她總結,中國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引導創變,由中央提供引導,幹部根據當地條件自行創新構思,建立制度與經濟共演的環境〔圖二〕。

全民招商 經濟起飛

洪源遠在書中解釋,經過稱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幹部隊伍中雖缺乏投資專才,但手握強大的私人網絡資源,利用本地或海外家庭的成員、朋友關係,大量招商引資,成功帶動貧窮縣發展,就算沒有大規模的國外援助,人均GDP在改革頭十年亦以年均7.5%的速度遞增。

早年盲目追求GDP增長,衍生出忽略環境保護、地方發展不平、貪污濫權等問題。近年中國幹部考評時開始加入更多目標,不再只是關心經濟發展,亦加入環境保護、維持社會和諧等。隨着部分城市,如深圳、上海先富起來,它們招商時也開始重質不重量,除非是理想的投資項目,否則不予考慮,「中國已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

除了開放市場,吸引投資,洪源遠指出,早年中國亦有政治改革,加入問責、競爭制度,她形容這是「有民主特色的獨裁統治」。例如鄧小平將一人統治改為集體領導、加入任期限制,防止權力太集中。另一方面加入考評機制,讓地方官員了解中央目標,藉互相競爭提高排名,獲得更多獎金、聲望和頭銜。她形容,以上種種措施有助刺激經濟,也避免要求政治自由的壓力。

威權統治 重現政壇

不過,近年有一派人提倡中國因為極權而強大,指出不論獨裁與民主統治,推動經濟增長同樣出色,她擔心,這種論調會導致中國放棄改革,背離鄧小平留下的基礎。「事實上,每一次政府運用命令,效果都不好,例如2015年A股股災,命令不能賣股票,結果還是無法救市」。

近年中國政壇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例如個人崇拜、造神運動再現,輿論統一口徑,有學者形容是「亞文革」重臨。其中一項影響深遠的是更改憲法,取消主席及副主席連續任期不得超出兩屆的規定。今年更有電視台播放名為「新時代學習大會」的電視節目的問答比賽,宣傳「習思想」。

洪源遠今年在美國月刊《外交事務》撰文提及,政治自由對持續的經濟增長不可或缺,但中國政府卻在開倒車,而且有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官僚系統已差不多用盡創新進取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自2013年開始,中國政府正一步一步遠離引導創變模式,但人們都希望會重回正確道路,繼續開放社會,這是經濟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帶一路 處處碰壁

近年中國積極向外走,爭取世界話語權。2013年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單單是過去三年對相關國家的投資規模超過400億美元,建設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但當中不少項目都遭遇滑鐵盧。根據美國諮詢公司RWRAdvisoryGroup的研究,自「一帶一路」提出後,在1674個項目中約14%有阻礙,如工程延誤、公眾反對、管理不善等等。

位於美國的智庫全球發展中心今年3月發表報告指出,中國投資項目會為部分國家帶來嚴重債務問題〔見表〕。歐盟駐中國大使聯合簽署報告,批評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不透明,偏袒中國企業,危害自由貿易,目的只是減少產能過剩、確保原材料供應。「為什麼我們這麼慷慨解囊,在全球的形象都沒有改變?從正面看,這種外交壓力讓中國更迫切尋找自己的成功經驗。」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一個很宏大的願景,但如果要有效執行,需要協調、選則和透明。」洪源遠形容現時是「一窩蜂」投資,沒有細心挑選項目,好像改革早期中國各地用盡方法招商。最後雖然政府投資很多金錢、人力物力、宣傳,但缺乏中央協調,最迫切是提升項目質素。

加強管理 避免渾水摸魚

正當人人都把「一帶一路」掛在嘴邊,部分人渾水摸魚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比如在柬埔寨,去到底層你很難知道哪一個是BRIProject,任何人都可以說自己的項目是一帶一路。」她認為中國需要有更多引導,而不是標語和虛無飄緲的願景。

她補充,「一帶一路」如同一個生意品牌,不能放任其他國家任意使用。「比如說Starbucks,只有我可以賣,才能管理,如果人人都賣,若有人賣了有毒或劣質的東西,便會拖累品牌聲譽。」

自美國退出多項重大協議,如巴黎氣候協定、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中國話語權日漸增長。洪源遠指中國要崛起成為國際領導,不能只靠提供資金、修建道路;若要維持經濟增長,須釋放民間創新潛力,讓市民有更多言論自由、更少國家干預,「北京應該繼續引導,而不是回到毛澤東的一套,成為命令者」。

——節錄自1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