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人文精神 醫現代弊病
2018年11月11日

人間有情,又豈止人類之間。

訪問豐子愷么孫豐羽前,他特意送上一本爺爺著名畫集《護生護心》,再三叮嚀記者細閱。翻開一頁頁的漫畫,畫中動物處處充滿人性,如「雞護狗子」、「鯉魚救子」、「白鷳殉主」;不過,每日翻開報章新聞,泯滅人性的例子比比皆是,破壞環境、見死不救、弒殺父母、虐待子女的事屢見不鮮。相比豐子愷的黑白漫畫,花花世界顯得更為黑暗。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當年豐子愷的《護生畫集》出版之後,也有人批評,畫集內容過於理想主義。動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細菌病毒也有生命,若要徹底護生,人類豈不是無法生存?豐子愷這樣回答:「護生者,護心也。」所謂「護生」,主旨在於「去除殘忍之心,長養慈善之念」。

「爺爺大約在我六歲時去世,年紀太小,沒有太多印象。」豐子愷是當代著名的新文化運動啟蒙者,學貫中西,但豐羽接受專訪時提及,對爺爺最深刻的事,不是他的漫畫、學識、名聲,而是生活中簡單而溫情的小事。

心存內疚 化為寵愛

豐羽幼年時在上海生活,由外婆照顧,每星期都會探望相隔兩個電車站的爺爺。作為豐老的么孫,他受盡寵愛。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一般工人月薪只有幾塊錢,爺爺卻經常為他買牛奶、朱古力等平常人吃不到的食物,更曾給予50元人民幣作零用錢,他自嘲說「所以在饑荒年代,我仍能吃得胖胖的」。

約三四歲時他離開上海,跟隨父母到北方生活。有次趁暑假回上海,豐老替思念已久的么孫,叫了一輛當時最豪華的上海牌出租車去火車站迎接,「當時是高級別的人才可以坐,其他人都是坐公共汽車」。直到離世前,豐老仍然念念不忘,一直把這位孫兒的兒時照片放在案頭上。

豐子愷一共有七個子女,豐羽的父親豐新枚是最小的兒子,擁有兩個碩士學位,懂得六國語言,亦深得豐老歡心。豐子愷曾經創作一本名為《給恩狗的畫》的畫冊,其中恩狗指的正是豐新枚。書中寫上很多豐子愷對幼子的話,描繪出家庭親情、生活樂趣,非常珍貴。豐羽笑說:「我們都是買連環畫,但爺爺是自己畫一套給他看。」由此可見豐老是多麼喜愛這位幼子。

這份厚愛直到豐新枚長大後,仍是絲毫不減。豐羽解釋,豐新枚原本有機會到捷克留學,但因為文化大革命時受到豐子愷影響,被迫到北方滄州,因此豐子愷心存內疚,更加關愛幼子,更直言「爺爺因為喜歡我爸,才喜歡我」。

雖然豐子愷與豐新枚分隔兩地,仍然經常書信來往,數目多達幾百封。當談及一些政治敏感話題,他們會以「藏頭詩」的方式溝通,從三千多首唐詩中抽起8句,將第一個字串起才是對話內容,就算有人拾獲,亦可解釋為研究唐詩。「信中可以看到兩個人超越父子間的交流,好像朋友一樣,是心靈的對話。」豐羽解釋,博聞強記的父親能背誦三千首以上的唐詩,這樣才具備與豐子愷對話的條件。

羽翼豐滿 報答恩情

《戰國策》有記:「豐羽謂毛羽豐滿,可以自立。」原來豐羽這一名字亦是爺爺取的,「他希望我經歷風風雨雨之後,羽翼豐滿。」豐羽的幾位表哥表姊都是從事教育工作,以往一直幫助整理豐子愷舊居、書本文刊,做出版工作等等,偏偏只有他從商,是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1995年來港後,曾經在金融界工作。

今年是豐子愷誕辰120周年,也是中日兩個曾交戰的鄰國締結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長大成人的豐羽漸漸覺得自己有責任為爺爺做點事,以他的藝術傳揚護生護心的理念,報答爺爺的恩情,於是決定在香港、杭州、北京及豐子愷故鄉桐鄉,籌辦作品展,以不同主題向世人介紹豐子愷的故事。

香港是今次系列展覽的首站,在香港亞洲協會開幕,名為《詩.韻-當豐子愷邂逅竹久夢二》,展出40件竹久夢二和80件豐子愷作品。竹久夢二是日本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在1921年到日本留學學西畫時,在街上無意看到他的畫集《春之卷》,深受啟發,回國後創作出《子愷漫畫》。

豐子愷除了畫漫畫聞名於世,也是集合散文、裝幀、翻譯、畫畫、音樂等多方面的文藝大師,曾經在民國時期設計超過100本書的封面,寫過70多首歌曲,翻譯30多本書,包括日文、英文和俄文。豐羽希望藉此展覽讓大眾知道爺爺的其他身份,「大家只知道他是一個漫畫家,不知道其他部分,比如說復旦大學的校歌是他寫的」。

豐羽形容豐子愷很愛國,在抗戰時期,他寧願帶一家老少逃跑,也不肯留在相對安穩的租界內,「因為他曾經到日本留學,如果留在淪陷區,日本人一定會找他出來做事,成為漢奸」。怎想到他逃過了日本人,卻逃不過文化大革命。

文化浩劫 限制題材

在十年浩劫中,擔任上海中國畫院首屆院長的豐子愷是遭受重點批鬥的一員,紅衛兵視他為反動學術權威,天天戴上高帽子接受群眾指罵,批鬥、遊街成為家常便飯。他甚至下放到農村勞動、睡牛棚,一些早期畫作也被曲解成政治諷刺,「他不能完全放開自己去選創作的題材」。

其中有兩個比較出名的例子。第一幅是《滿山紅葉女郎樵》﹝見相﹞,畫中一名女生掃走地上紅葉,當時的人指紅色代表社會主義,批評豐老此畫的意思是想趕走社會主義。第二幅是早期作品《剪冬青聯想》,諷刺中國教育如倒模,學生都是一模一樣。另外他避免畫貓,因為貓與毛在普通話中讀音相似,其他人會批評他污衊毛澤東。

受當時政治環境影響,豐子愷惟有畫一些較不敏感的舊題材,「他愛自己的家庭、孩子,不能因為自己任性的創作,令自己被批鬥,家庭失去支柱。」豐羽認為,若不是文革,爺爺創作題材可以更豐富,可惜當時的環境令他失去創作自由。

豐羽認為爺爺是一位淡薄名利的藝術家,對物質追求不大,只追求藝術的根本,「1960年上海畫院成立時,有關部門三顧草廬請他當院長,他都不願,最後要求必須服從安排,但他提了三個條件:不拿工資、不上班、不參加會議,只是掛名。」由始至終,豐老最希望還是安靜的在家畫畫,平淡過活。

「他很接地氣!」豐羽指爺爺每一幅畫都取材自生活,配合古詩、新詞,最後結合成無聲之詩,具長久的生命力,影響後世深遠。「一般人生活達到一定境界後,就會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我希望能提供更多正能量的展覽。」

護生護心 感染後世

到底豐子愷的作品對後世有什麼影響和反思?「如果能傳遞出作品的故事,肯定有新一層的意義。」他舉例說,《護生護心》中有一幅漫畫名為《首尾就烹》,畫了一條熱鍋中挺起肚作拱橋的鱔魚,豐羽解釋:「因為黃鱔媽媽肚中有小黃鱔,所以臨死前作最後抗爭,不會把自己孩子殺掉。」寥寥數筆,這幅畫道出黃鱔護子心切之情,回頭看今天不時發生的倫常慘案,相信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除了提醒人要重視倫常之情,豐羽說豐子愷也十分重視兒童教育。「事實上中國比以前發展成熟,現在物質生活太好了,已經忘了當年生活。現在的孩子都只顧玩手機、iPad、遊戲,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能引導他們看畫、欣賞藝術、讀經典,對現代教育會有正面影響。」要教導小孩珍惜生命,從他們最喜愛的漫畫入手,未嘗不可。

——節錄自1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