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失落 中國教育失魂
2018年12月12日

在人的智力品質中,第一重要的品質是好奇心。人類所有智力活動的形式,比如哲學、科學,都是從好奇心開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個人在智力成長的一定階段上都會顯現出來,實際上是一個人的理性覺醒的朕兆。你們為人父母之後,留意一下,肯定有一段時間孩子會提大量的問題。

撰文:周國平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現在大人對待孩子這樣的提問一般是三種態度:一種是置之不理,一種是頂回去,還有一種是自以為聰明地給孩子一個簡單的回答。這些做法都很粗暴,其實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對待孩子這種提問的最好辦法就是鼓勵孩子繼續想。

好奇心是非常可貴的,但也很容易被扼殺和磨滅掉。在我看來,好奇心有兩個最大的敵人。一個是習慣,往往是隨着年齡的增長,對一些事物見多了,習以為常了,就自以為懂了,其實哪裏是懂了,不過是麻木罷了!好奇心還有一個更大的敵人,就是功利心。我覺得我們的教育就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實用性,無論對什麼事物,首先就問有沒有用。

我看過一個笑話,我覺得編得很有意思。在一個國際夏令營裏,老師讓孩子們討論一個問題,題目是「世界糧食匱乏問題」,孩子們都不明白這個題目,但原因不同。

美國孩子問:「什麼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國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國之外有世界。

非洲孩子問:「什麼是糧食?」──他太窮了,沒有見過糧食。

歐洲孩子問:「什麼是匱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匱乏這種事。

中國孩子問什麼呢?他問:「什麼是問題?」──這是諷刺中國孩子沒有好奇心,我覺得基本上符合事實。

杜威說,興趣是一個人的能力的可靠徵兆。事實也是這樣,你做什麼事情特別感興趣,那你肯定在這個方面是有天賦的。學習有沒有成效,關鍵是看有沒有興趣。一個人在學習和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時,精神處在一個非常快樂的狀態,他是在真正享受。享受什麼?就是享受智力活動本身的快樂。在這個時候,心智的運用本身就是快樂,就成了最大的快樂源泉。

智力品質的另一個要素是獨立思考的能力。所謂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對於任何理論、說法,你都要追問它的根據,在弄清它有無根據之前,你要存疑。笛卡兒所說的懷疑一切,意思就是對未經獨立思考過的一切要存疑,這其實是思想者的必備品質。具體到教育上,我認為就是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育最重要的任務,第一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第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自主學習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點,他們都必定是具備這個能力的。

我相信,各個領域裏的傑出人物都是這樣的,他們的成才史都是向教育爭自由的歷史。作為一個學生,你無法改變現行的教育體制,但是如果你足夠優秀,你就完全不必跟着這個體制走,你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對它的獨立性。

一切學習歸根到底都是自學

在我看來,一切教育歸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歸根到底都是自學。我很贊成一句話:「學習就是學會學習。你學會了學習,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是一筆終生財富,一輩子受用不盡。有成就的人都是終身自學者,不需要老師,永遠在自學。」

關於智育,我還想強調一點,就是智力生活的非功利性。愛因斯坦說:歐洲的偉大傳統是為了知識自身的價值,尊重知識。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傳統從古希臘就開始了。畢達哥拉斯發現了勾股定理,為此舉行百牛宴,殺了一百頭牛來慶祝。在當時,發現了這個原理有什麼用啊?任何物質上的好處都不可能有,他感覺到的完全是智力活動得到勝利的巨大喜悅。

很多人問中國為什麼出不了世界級的大師?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太實用,什麼東西都要問有沒有用,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大弱點。如果一個民族尊重精神本身的價值,純粹出於興趣從事精神事業的人越多,那個民族就會成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師。

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我們文化的實用性品格,形成一種全民族尊重精神價值的氛圍,那樣才會有希望。

總之,智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好奇心、純粹的興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養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享受智性快樂的能力,這是智力教育的本義,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當然更不僅僅是培養職業技能。

——節錄自1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