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產業現技能缺口 「搶人才」政策落後
2019年1月30日

發展新經濟必備條件是人才,全球正展開爭奪戰。然而,香港的教育制度窒礙自身培養具創意、有創新科技知識的人才。至於吸納海外專才,則因為執行上謹小慎微,令許多求才若渴的僱主望門興嘆。「港漂」亦因香港產業單一,難以一展所長而黯然離開。若情況不改變,香港經濟轉型將難竟全功!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新舊產業「人才荒」

2018年大事之一,是香港收到國家任務,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發出指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一時間,港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本港引入非本地科技人才,聲稱「兩星期」就可批出簽證。

對於Rudy而言,這無疑是個大好消息!他於三年前成立初創公司Cloudbreakr,專為客戶提供大數據分析。經營這盤生意的最大困難,就是請不到科技專才,例如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偏偏,這類人才佔公司員工一半。

「人才荒」是行內普遍現象。投資推廣署調查顯示,2017年全港共有2229間初創企業,主要從事資訊、電腦及科技行業。香港大學於2018年公布的「香港初創企業指數」發現,香港的初創生態僅得48分(100分滿分),在十個城市中排尾二,其中「人才供應」得分最低,比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及台北均低25分以上,是競爭力的致命傷。

科技人才短缺不僅影響新產業,傳統經濟支柱也受到衝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指出,未來香港經濟支柱將由四條縮窄至兩條:貿易及物流業持續萎縮,就業人口十年大減逾10萬人;旅遊業不能無止境開放,本地承載力有限。換言之,金融以及專業服務業的角色愈加吃重,但金融業戰場正轉到高科技(FinTech),人才不足又拖香港後腿。

傳統上,香港是繼紐約和倫敦後,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但是香港金融發展局引述安永的調查指出,香港在金融科技方面的實力只排第七,其中「人才」一項評分最低〔表一〕。金融科技是全球發展大趨勢,報告總結:「香港再故步自封,將被其他金融中心超越。」

「食老本」失競爭力

「傳統金融仍是強項,但大家仍然在食老本。」港大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鄒錦沛指出,近幾年經常有企業敲門,問他是否有既懂金融、又懂大數據的畢業生介紹。「好難開口話『無』,惟有支吾以對。」有一次,他去數碼港參加一個關於加密貨幣的會議,參加者八成來自外國,令他擔憂香港的競爭力。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表示,目前銀行業前線金融科技人才仍未嚴重不足,但業界普遍認為行業出現了「技能缺口」,由於銀行業務邁向電子化,從業員必定要面對技術轉型。然而,該會的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未曾報讀任何金融科技相關課程。

業界求才若渴,港大將於今年九月開辦金融科技學位課程,結合金融、科技、監管法規三方面的知識,鄒錦沛是課程負責人。他稱,已經有很多公司主動洽談實習和就業計劃,有銀行、保險公司、初創等。

多年來,香港一直倚重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對科技人才的培育嚴重不足。香港的STEM教育發展遲緩,美國和歐洲分別有12%至17%的學生曾編寫電腦程式,香港只有5%。數據反映,大學工程學系及科學系的收生表現落後醫科和法律一大截,由於行業發展有限,不少畢業生投身其他行業。科研人員方面,香港每100萬人中只有3248人,大落後於南韓(7087人)和新加坡(6658人)﹝圖一﹞。

鄒錦沛批評港府後知後覺,令本地科技發展慢世界半拍。「當公司走上門話好緊急,就說明已經太遲,碩士課程都要等2年。」

外地人才搶不來

請內地「過江龍」可否解燃眉之急?Rudy嘆一口氣說:「不容易!內地人才過不了深圳河!」2016年,深圳投入超過800億元做研發,佔GDP比例達4.1%,媲美世界發達國家,香港僅為深圳的五分之一。華為、中興、騰訊、長城等科網巨企全部進駐深圳,提供優厚薪酬和福利,「試問一間香港小公司怎付得起錢去爭內地人才?」

——節錄自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