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紙貶值 僱主重視經歷
2019年1月31日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世界變得快,若不了解職場要求,分分鐘被淘汰。相比以前,僱主開始重視員工經歷,而非「一張沙紙」,學生再不能被動的坐、聽、寫、答。港大榮休教授程介明認為,教育關鍵是培養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以前以為,學習好像打開腦袋,將知識塞進去。」他認為,現時除了上課,學生最需要有充裕時間主動體驗,「比如是培養誠實品格,不是上一課教誠實,你便會誠實了。」

香港教育制度問題多多,出現一股「跳船潮」,逃往海外或是國際學校,連教育局長楊潤雄的子女亦不例外。隨着「逃亡」學生增加,國際學校供不應求,程介明批評部分學校質素參差,又指國際學校的教學並非特別好,最大優勢只是空間大,一方面老師負擔較輕,另一方面學生可自由探索和學習。

反觀,香港本地學校老師仍困於「是否教完書」的迷思,苦了自己,亦苦了學生,教學事倍功半。

三招培養 主動學習

程介明指出,學校應該主動改變,給予學生更多空間,別乾等政府出手。他認為培育主動學習者,可以從三方面着手。首先,學校要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讓他們對所學有真正興趣,學習動力並非來自父母、社會期望、追求分數等「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

第二,要給予學生選擇,而不是提供同一「套餐」,這樣他們才會有自己的動力,當要投身社會時,學會選擇亦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例如在美國,除了某些學科,他們只需修讀一定學分,而非固定課程,亦可以在二、三年級才選定專業,空間較大。他補充,香港的大學近年已經着手改善。

第三是留白,讓學生自定學習內容、目標等等。程介明指出內地、日、韓等「筷子社會」現今仍着重填滿學生時間表,空間很少,與西方國家「以人為本」的精神迥異。結果是,東亞學生在國際能力評估如PISA中名列前茅,但於學習動力、興趣較低,甚至因過度操練而感到煩悶。

程介明知道教育改革並非易事,建議大學收生時,可以多考慮學生其他經歷,鼓勵學生主動參加體驗活動,除了學習基本知識,亦有自由發揮空間,「已經差很遠」。

問及會否加劇學生貧富懸殊的問題,他認為不可「斬腳趾避沙蟲」,「中國以前有一個看法,希望英文要求不要太高,令農村學生容易入學,但後來發現農村學生因此更加不會學習英文,所以是雙刃劍。」程介明憶及以前大部分學生很抗拒外出接觸世界,但近年學校資助增加,愈來愈多人希望到海外留學,不是拿學分,而是拿經驗。

說到底,學生能否成為主動學習者,關鍵在於其他人是否信任其潛力,給予足夠空間盡情發揮。

程介明笑稱曾向內地校長、科主任介紹哈佛大學提出的「Gap Year」概念,當時人人讚好,但隔了不久,仍按捺不住問:「是否計分較好?回來要否寫報告?」他不禁輕嘆:「你強迫他交報告,難道最好那份就代表感受最深?」

——節錄自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