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成全球第三大疾病 「谷生仔」紓人口老化
2019年3月4日

為及早應對人口高齡化的衝擊,各國雙管齊下,不惜重金推出生育優惠政策,更開始補助不孕不育的夫婦,解決他們心理和經濟壓力。同為長年生育率低迷,擁有萬億財政儲備的香港,在提升生育率方面卻乏善可陳,一場人口結構危機正悄然逼近。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台灣報道

「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難生育。」事隔20多年,Judy仍然記得千辛萬苦生下孖女的感動。1982年Judy結婚後,渴望生兒育女,一來喜愛小朋友,二來丈夫是獨子,奶奶想「有孫抱」的重擔便落在她身上。怎知雖有正常房事,努力半年都不成功。年輕的Judy不禁着急,開始向醫生求助,先用排卵藥等較簡單方法,後來使用子宮內授精(IUI),於排卵期將丈夫的精子直接注入子宮內,輾轉做了50多次仍然失敗。

辛苦近十年,Judy終於生下孖女。今天她們已經長大  成人,細女更於去年結婚。(受訪者提供)
辛苦近十年,Judy終於生下孖女。今天她們已經長大 成人,細女更於去年結婚。(受訪者提供)

正當Judy以為沒有轉機,上天卻給她一個新希望。1986年香港終於有第一例試管嬰兒,當年資訊不如今天發達,但她為求得子,毫不猶豫便決定使用新療法。相比IUI,做試管嬰兒令Judy身心俱疲,10多日的療程中,她每天都要打排卵針和抽血檢查,更要隨時入院準備做取卵手術。由於對排卵針反應較大,經常肚脹、作嘔,最嚴重一次,要在醫院吊十天鹽水休養,連醫生都不忍心,問她是否要繼續?「最難挨不是打針,而是等結果」,靠着堅韌的意志,她咬緊牙關一再嘗試。如此經歷,重複五次。

「當一個女人好搏命做一件事,付出精神時間,但換來每一次都失望,好痛苦。」她開始質問自己,到底是否要繼續試?皇天不負有心人,Judy嘗試第六次,居然成功,「那份開心不能形容!」這份生子的喜悅,她等了十年。

華人傳統觀念重視傳宗接代,但很多時將不育問題推給女性。根據粗略統計,現時因男方、女方問題而不能生育,機率各佔三分之一;餘下是男女共同有問題,或是找不出原因,Judy正是其中一份子,「直到今日都找不出問題」。如今她正在輔助生育診所工作,希望用自身經驗,鼓勵更多的同路人。

現在輔助生育技術更為成熟,病人可自行打排卵針,需要入院次數減少,可用方法亦更多〔表1〕,但香港人仍然有不少誤解。「每當提及輔助生育,很多人便以為是試管嬰兒。」

中大婦產科學系教授李天照說,十年前婦女嘗試懷孕一至三年後,才會向醫生求助,現在半年便開始緊張,輔助生育需求不斷上升。他認為除了藉試管嬰兒生育,現時一些自然方法如吃排卵藥,懷孕率有近四成,也會提醒病人注意飲食、生活起居來增加成功率。

不育夫婦 求助多限制

有「香港試管嬰兒之父」稱號的梁醫生,早於70年代看到本港夫婦不育問題,卻發現香港人工受孕發展慢,決心引入這種技術,1985年與養和醫院合作,成立體外受孕中心。憶及陳年往事,他亦不禁嘆息說,以前若丈夫精子量不足、太太輸卵管堵塞,根本不能有小孩,直至試管嬰兒技術出現,才改寫這班人的命運。

梁家康指出,隨着婦女生育年齡上升,亦應在年輕時考慮冷凍卵子,保持生育能力,同時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權。(黃勁璋攝
梁家康指出,隨着婦女生育年齡上升,亦應在年輕時考慮冷凍卵子,保持生育能力,同時給自己多一個選擇權。(黃勁璋攝

自第一例試管嬰兒開始,估計全球已有超出700萬的成功個案,今天技術更發展至第三代,可以通過遺傳學檢查,確保胚胎沒有遺傳病才植入子宮。

現時醫管局共有三間醫院提供人工受孕服務,但由於涉及政府資助,提供名額有限,需要輪候約5至18個月,而且每對夫婦最多只有三次卵巢刺激周期的人工受孕服務。

諷刺的是,公營醫院的人工受孕服務,不接受超過40歲以上的婦女,若夫婦年事已高,只能轉看價錢較高的私家症。去年香港生殖醫學會調查發現,本港近7萬多名婦女受不育問題困擾,但2016年只有約6200人接受輔助生育治療,途中超過七成夫婦因為心理壓力放棄。

人口老化、少子化是全球共同面對的趨勢,相比之下,其他國家不但積極提高夫婦生育意欲,部分更協助國民作輔助生育,以色列是其中的「佼佼者」。當地婦女只要是45歲以下、未有兩名孩子,都可以免費而且無限次作試管嬰兒,美國CIA《世界概況》指出,2018年以色列總和生育率(婦女一生總生育子女數目)達2.63。

與香港相鄰的新加坡、南韓、日本等, 早於十多年前,協助國民作輔助生育,其中新加坡推出計劃後,三年間使用人工受孕出生的嬰兒增六成。香港生育率一直在全球最低十名之內,去年勞福局長羅致光曾撰文指,香港生育率或是全球最低。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帶點無奈說,少子化是大趨勢,借用輔助生育也難以解決,但政府不應忽視問題,當年在人口督導委員會工作時,亦覺得滿足有經濟需要的不育家庭是「無可厚非」。

——節錄自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