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民保險王教路:花小錢買大保障
2019年3月6日

台灣人愛買保險,尤其是儲蓄保及投資保,希望有保障之餘,若干年後可以取回本金。有平民保險王之稱的劉鳳和卻直斥這兩類保險是「騙子」,如果真的遇上意外、不單保障少更會虧錢,反而「純保險」才最有保障。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台灣報道

屈指一算,劉鳳和已經在保險業工作二十多年,雖近耳順之年,說話依然中氣十足,特別是談到保險業陋習,又是氣憤,又是無奈。「台灣人很奇怪,沒有買保險很怕。」據統計,每名台灣人花費近十五萬台幣買保險,但報道總是出現「保障率下降」、「保障不足」等關鍵字,到底問題出在哪?

「出發點錯了,每個人都以賺錢為目的。」他首先看不慣保險業的獎勵制度。現時保險從業員是根據賣出的保單額,衡量自己成績及表現。自1972年推出的百萬金圓圓桌會(MDRT)便是一例,它是行內公認的業績標準,根據業積分等級,當你收到的佣金或有效保費愈高,所獲等級便愈高。

「保險要回歸到照顧弱勢,沒錢的人!」劉鳳和認為,賣保險的成就感,應該建基於對顧客的幫助,才是保險的初衷,批評同行以「賺大錢」為目的,於是主力推薦一些保費額較高、但未必真正幫助平民的產品,當中以投資型保單及儲蓄型保單最常見。

「儲蓄型是小騙子,投資型保單是大騙子。」每當提及這兩種保單,他總是十分激動,連番直斥保單提供的利率是「不可能」。他解釋,現時台灣定存利息大約是1.1%,但這類保單卻往往聲稱有高於銀行的利率,大約有3%至6%,藉此吸引大量人購買。他表示,如果保單真的每年有3%保證回報,而銀行借貸利息大約只有1.8%(視乎不同銀行計劃),人人都可以跟銀行、家人借錢買儲蓄型保單,「空手套白刃」獲取暴利,「天下有這樣簡單的事嗎?哪一個政府會讓我們玩金錢遊戲」?

「業務員自己買就好了,為何要說破嘴皮子?」他補充,儲蓄保單難抗通脹,萬一因為意外急需用錢,要提早斷單,顧客更是損失慘重,「錢都給佣金去了。」他接手的個案中,這種情況大有人在。

他認為,這類保單要長時間存放才見效,質疑社會變化迅速,將一筆錢固定長時間放在保單是否合理,只有月光族比較適用,「香港回歸幾年了?是不是變化很大」?

更重要的是,保險原意是協助購買者發生意外時,獲得大筆金錢渡過難關;不幸死亡時,家人不會有經濟壓力,但今天的產品已經變質,保險功能若有若無。「保險歸保險,投資歸投資!」劉鳳和說,投資或儲蓄保單,都會將大部分的錢放在不同的投資產品,萬一發生意外,獲賠償的金額少之又少,根本難以維生,如同折了保障又虧錢,出現今天「高保費低保障」。

花小錢買大保障

「照你說,買保險是不是應該很簡單?」記者先點點頭,又不禁搖搖頭,因想起來在香港搜索不同的保險產品,項目花多繚亂,細節條款又多又細,根本難以理解。劉鳳和聽畢,立即印出三張紙,介紹他的「平民保險法」。

三頁紙,已包括三份保單介紹,分別是意外險、人壽險及癌症險,誇張的產品宣傳、口號,通通沒有,每一項保單的注意守則不超過10項,重點只有兩個:不同年齡的投保費、理賠項目及金額。雖然正式簽保單時,不可能只有一頁紙,但意外、癌症、死亡定義清晰,加上沒有花巧的包裝,顛覆記者覺得保單必然複雜的想法。

另一項特別之處,是這三份保單都只有一年期,需要年年續保,儲蓄利率、投資回報是零。

劉鳳和解釋,保險產品唯一功能是保險,將所有保費投放至意外保障才是初衷,真正「花小錢買大保障」,以意外險為例,最基本一年保費只有2092台幣(約530港元),如果意外身故或失能,最多可獲300萬台幣(約76萬港元),「保險一定是買大金額理賠,1至2萬(台幣)根本沒用!」

曾經有香港讀者看完他的書後,詢問他為何香港沒有這類產品,只有與儲蓄、投資掛鈎的產品。「錯!可以單獨買!」他指出很多從業員根本不知道有這種產品,就算知,因為可獲佣金太低,亦不會花費唇舌說服客人買。後來這位香港人認真搜索,真的發現有「純保險」產品。

台灣保險滲透率為全球最高,民眾偏好儲蓄型及投資型產品。
台灣保險滲透率為全球最高,民眾偏好儲蓄型及投資型產品。

寧要朋友不要保單

劉鳳和是台灣少有只賣「純保險」的代理,他說但求賣得心安理得。這個念頭源於他在軍校畢業後受騙的慘痛經歷。當時台灣正值經濟起飛,他發現身邊有一位學弟愈來愈富有,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投資「生意」─以低價收購外來電器,在台灣重新維修出售獲利。看到成功樣版,他按捺不住引誘,愈投愈多,甚至向家人朋友借錢。最後,他發現是騙局,二十多歲欠下200萬台幣,曾有自殺念頭。

那時候,他終於明白「貪」「貧」只是一線之差,發誓不但不能為賺錢害人,而且要幫助受害的人。退伍後不久,劉鳳和開始賣保險,也曾推售有儲蓄及投資成分的保險,但發覺「愈賣愈不對勁」,遂決定推銷沒人關心的「純保險」,寧願以量取勝,也不想為保單而犧牲親友利益。

——節錄自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