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技摧毀高科技 港產助聽器拒投資者送錢
2019年4月2日

香港興起一股創科熱潮,在投資者推波助瀾下,初創大灑金錢做宣傳、玩財技包裝,最終目的是上市圈錢套現。IT精英張日耀由於母親需要助聽器,發現了人口老化下的龐大商機,毅然賣樓創業,十四年來抵擋投資者的誘惑,腳踏實地搞科研,終於獲得世界大獎。他直斥,現時搞科技恍如玩財技,慶幸自己沒有搵快錢,才有今日科研成果。

撰文 黃愛琴 本刊記者

力滔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張日耀是香港第一代IT人,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電腦電子工程學系,八十年代中回流香港從事電子、電訊工作,曾是大型跨國電子公司DataGeneral亞太區總工程師。他戰績彪炳,代表作包括八十年代香港工廠的第一部「智能打卡機」、九十年代的中國海關過關和護照系統等。

母親患聽障觸發創業

這位IT精英於2005年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變賣三幢物業套現創業,自組研究團隊研發助聽器。事緣16年前,他發現媽媽聽力退化,變得鬱鬱寡歡,花費10萬,前後給她買了最少三套助聽器,可惜效果始終一般。他發現,市面上大多數的助聽器只有擴音功能,卻無法減少雜音,「得個嘈字」,聽不清楚之餘,長期佩戴還會產生不適。他說:「那些助聽器根本無技術可言,不值得收那麼多錢!唉,決定不如自己做喇。」

除了為媽媽,他更覺得香港人口老化,助聽器的需求將會愈來愈大。WTO指出,現時全球有約5%的人口,即4.66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聽障。估計到了2050年,此數字會上升一倍到9億多人。統計處資料顯示,2013年香港有約15.5萬人有聽力問題,是2000年(7萬人)的1.2倍。然而,調查顯示,基於怕被歧視和助聽器的不便,每5位耳障者中有一位會戴助聽器,即使在助聽器有全額補助的英國,也只有1/3人願意使用。

張日耀一心只想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卻低估了聲音科技的複雜程度。他得悉1976年已有學術文獻提出Beamforming理論,談及處理及辨別聲音方向,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將其「落地」。經歷了長達7年「燒銀紙」的R&D,第一代的EasyHear(清晰聽)助聽器才成功面世。它以5G「噪音雜訊抵消技術」,「點對點」集中接收正前方左右各30度聲音,同時把60度以外的聲音來源減低40%至60%。

I.T.界奧林匹克封王

憑着超前技術,這款產品於2012年獲世界資訊通訊與服務業聯盟(WITSA)頒發最高殊榮的「主席大獎」。香港對上一位得獎者,是2006年的八達通。

牆內開花牆外香,2012年,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拜訪力滔有限公司。他沒想到,在旺角一間這麼細小的辦公室,竟然能夠研發出揚威海外的助聽器。他不解地說:「人人都認識李麗珊,因為她是風帆奧運冠軍,但你們拿到IT界奧林匹克大獎,怎麼香港就沒人認識!」

從沒想過賺錢

科技成功了,但是張日耀坦言公司仍未回本,全因太踏實,不着意去包裝。「我不懂宣傳,做市場推廣很花錢,想集中資源在科研突破上面。」

他表示,早期曾有投資者送錢上門,要求合作,但是他謝絕了。「他們只想買了你整個產品,然後打包上市、走人。」由於當時助聽器的研發仍未成熟,「如果玩財技,性質就變了。投資者可能會叫你整得靚些、做到好像IPhone一樣薄多十倍、再輕點、用納米電池⋯⋯這樣就變成商品,而不是在技術上鑽研。我也要浪費很多時間,向投資者、股東交代,多了幾把聲音。現在我自己話事,效率快很多。」

十四年來,張日耀獨資「泵水」,養活三十名員工。他坦言當年創業沒想過要賺錢,也沒有想過「止蝕」位。「如果只是抱住想賺錢的心態,可能做一兩年就要停,不會繼續燒錢。不少朋友都說我不是做生意的。的確,我是工程師,不是生意佬,如果我是生意佬,這盤生意拿大獎,一早就應該打包上市做主席。但我真想做一件好東西出來,永遠可以幫到更多人。正因為不為搵錢而做,我們才有今日的科研成果。」

近年香港吹起一股「創新科技」熱潮,這位IT界「老行尊」看不過眼,直斥科技二字被濫用了。「科技不等於自動化。回到家中,拍兩下手開了燈,這不是科技,而是自動化。以前三個程序,現在變為一個,這不是科技。科技應該是由無變有,最重要是能夠解決問題。純粹自動化,不是解決問題。高科技一定要花長時間,也要有好的科研團隊。」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