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誇大5G! 技術盲點可肇禍
2019年4月25日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走不出「圓形廣場」

記者登上車廂,扣上安全帶,在平板顯示器上,選定終點後,汽車開始行駛。事前車主已透過生物識別技術,用掌紋及血管取代車匙,啟動了這架車。車上安裝了感應器及360度鏡頭,當有人或障礙物,行近車身約兩米距離,感應器便會傳送數據到控制中心,再即時發出停車指令;

最後,只要在平板顯示器「一按」,連「L形泊車」都做到,與指定停車位置,偏離少於1至2厘米。駕駛座上的「司機」,雙手全程離開軚盤。

5G的「低延遲」特性,令系統掌握車速、位置等,避免發生意外;然而目前只能慢速,運輸署規定時速不過10公里,要在限定範圍試行。中移動這架「無人車」,走不出香港科學園的「圓形廣場」,是全球5G發展的通病──實驗室有完美表現,不等於通過市場考驗。

即使「無人車」得到5G支援,但要行走香港仍然障礙重重。(鄭雲風攝)
即使「無人車」得到5G支援,但要行走香港仍然障礙重重。(鄭雲風攝)

所謂5G(5thGeneration)即第五代移動通訊。其能力所以超越前幾代網絡,主要建基於其三大特性,分別為「高頻寬」(峰值速率可達Gbps;4G則約為100Mbps)、「低延遲」〔接近1毫秒,近乎感知網絡(tactileinternet),即人類反射動作;4G則介乎50至100毫秒〕及「大連結」(人與人以外,更讓機器、物件及終端間互連)〔圖一〕

缺乏商業應用配合

高通公司曾為5G計過經濟價值,預計到2035年可為全球經濟帶來12萬億美元商品和服務,還會創造出2200萬個工作崗位。今年4月,曾經在3G先拔頭籌的南韓,再次在5G搶閘推出商用。

「5G概念」瘋炒背後,有什麼實質應用呢?要找日常生活例子,首推1小時4K影片,5G下載低於10秒,而4G則長達3分鐘。今年央視春晚,便標榜用5G,傳送4K超高清訊號。

但再數已經是「打機」──「為什麼小朋友要用PC打機呢?因為當機(即lag機)就被射死」,連資深科技管理人劉民輝都坦言,仍未找到「非用5G不可」的理由,皆因「現在尚未有真正的5G應用推出」,高端技術缺乏商業應用配合的背後,實際反映出三大缺陷。

劉民輝強調沒有水晶球,但認為未來5G應用未必再依靠手機。(何澤攝)
劉民輝強調沒有水晶球,但認為未來5G應用未必再依靠手機。(何澤攝)

缺陷一:設備成本增四倍

首先,價值愈高就成本愈高。雖則各國正在部署5G,但其時間表,實際上卻是不斷推後〔見表〕,而道出這個「真相」的人,來自美國貝爾實驗室──首席系統工程師蔡亦鋼,業界稱他為「通訊界愛廸生」。

延期原因說穿了是「錢」一個字,關鍵是設備貴,背後牽涉到物理定律:光速=波長x頻率。光速是世上最快,也是固定值,所以按物理特性,頻率愈高,波長愈短。

5G關鍵技術「毫米波」顧名思義,傳輸距離短,皆因高頻信號指向性較強,當遇到障礙物時,往往會直接穿過,消耗能量令距離縮短,同時意味「繞射能力」差,莫說是建築物,連人都會令信號受阻,而解決方法得靠第二種關鍵技術「小型基站」〔見頁18〕,但問題在於「5G比4G頻率高四倍,基站最少增加四倍」,劉民輝反問「用戶肯付多四倍月費嗎?」

這位縱橫通訊業界三十載的前數碼通高層認為,全世界許多地方對5G僅持觀望態度,背後莫不考慮到經濟效益,「以前每個G出來,用戶都肯付多點錢,但現在不肯,那套商業模式已經不可行」。

他無奈表示,外界經常誤會電訊商賺錢,實質卻是啞子吃黃連,「股價最誠實,唯一一間千億公司是蘋果」。換言之,目前5G商業模式未明,營運商貿然大手投資,恐怕都難過股東一關!

劉民輝形容5G是「國家工程」,志在彰顯國力:「日本為2020年東京奧運造勢;中國及南韓是國家任務,前者支持華為與中興,後者則支持三星;美國一向注重經濟效益,只是用5G給鄉郊提供寬頻網絡,部分地區尚未有。」

事實上,即使南韓及美國搶閘進入5G,其實都不過是局部地區,要全城覆蓋還得經年累月,除非政府大灑金錢急於求成,耗費萬億元成本做基建。蔡亦鋼就直言花費巨資在5G不化算。

——節錄自五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