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滙教父鄧予立:港人正失去冒險精神
2019年5月30日

經歷多次旅行,鄧予立亦想向更多人分享得着,於是出版多本遊記,包括中南美、印度、南極等地。圖中他正拿着最新出版的《老玩童遊阿拉伯》。(黃潤根攝)
經歷多次旅行,鄧予立亦想向更多人分享得着,於是出版多本遊記,包括中南美、印度、南極等地。圖中他正拿着最新出版的《老玩童遊阿拉伯》。(黃潤根攝)

鄧予立的黃金二十年都在銀行界打拚;2000年左右,年近半百決定展開人生下半場,整整二十年到過百多個國家見識世界、尋找商機,可謂一生都在冒險。

人生歷險三部曲

早於1969年,鄧予立加入中資銀行,開始接觸外滙市場,自此視之為生活一部分。他在行內打拚40多年,除了贏得「外滙教父」之名,還有另一稱號──「交通燈」。事緣他曾於交通銀行任職外滙部主管,經常在媒體分享對外滙市場的見解,由於經驗豐富,熟悉行情,評論別具分量,猶如交通燈一樣影響市場,他笑瞇瞇地說:「我打紅燈你們不要行,綠燈可以行。」

在中資銀行工作近19年後,他先後到萬國寶通、百富勤等美資銀行工作,最後於1990年自立門戶,創立亨達集團。開始時公司屬小本經營,及至1992年,他看準英鎊根基不穩,有機會迅速轉弱,果斷大量沽空英鎊孖展,後來國際炒家索羅斯亦加入,英國政府花近270億美元迎戰不果,英鎊大幅貶值,最終退出歐洲滙率機制。鄧予立在這一役中,賺取了亨達的第一桶金。

鄧予立自學攝影多年,無師自通。(受訪者提供)
鄧予立自學攝影多年,無師自通。(受訪者提供)

前傳:激戰國際大鱷

這次冒險出擊恍如與索羅斯間接聯手,短短數年後兩人卻「打對台」。1997年,正值亞洲金融風暴,以索羅斯為首的國際炒家,先後出手狙擊泰銖、印尼盾、菲律賓比索等貨幣,導致大幅貶值,及後更想於香港重施故伎,沽空港元及港股期貨獲利。當時人心惶惶,擔心人民幣貶值、港元滙率制度有變,謠言四起。

「那時索羅斯入來搞港幣,係唔知死。」鄧予立一直觀察香港聯繫滙率制度發展,深信港元地位不會動搖,更身體力行透過中資銀行大膽沽美金,買港元,最大的一筆交易,高達5億美金。「結果他輸,我贏,可以說我是屬於民間力量,對抗索羅斯。」事後回想,這一仗雖然打得最漂亮,風險也很高。

金融風暴過後,香港經濟跌入谷底,當大部分人對前景感失望,甚至沒有企業願意贊助國慶煙花滙演,亨達及時挺身而出,獨家贊助,獲得不少掌聲。沙士期間,香港失業率高達8%,企業出現解聘潮,但亨達卻反其道而行,舉行大型招聘,用較低成本招募人才。別人眼中的另類冒險之舉,卻成為亨達突圍的秘訣。

鄧予立在滙市以快狠準見稱,由於曾交過「昂貴學費」。八十年代,他誤判澳元走勢,因澳洲央行聯合其他銀行干預,數小時蝕去1800萬美元,「這個教訓好深刻,那時有些本地銀行資產分分鐘都無咁多。」經此一役,他明白除了有冒險精神,亦要有風險管理,最重要是「見好即收」,「要做到最高點賣,最低點買,很難」。

遊歷百多國中,不乏冷門的地方。(受訪者提供)
遊歷百多國中,不乏冷門的地方。(受訪者提供)

連載:70歲前走150國家

創立亨達集團後,鄧予立熱愛冒險的心絲毫不減,更開始透過旅遊四處尋商機。不過,他的旅行絕不是好像一般香港人到日本、南韓、台灣「食好嘢、打張卡」,而是希望「貼地」接觸不同階層的人,細心觀察,洞悉先機。舉例說,他發現近年日本經濟開始有起色,主要有三項蛛絲馬跡:當地企業愈來愈難請人、很難截的士、要及早預訂才吃到懷石料理,「經濟與以前很不同,因為東京得到2020年奧運舉辦權後,經濟起飛」。

除了到訪相對安全的國家,他多次勇闖一些受戰爭摧殘多年的中東地區,例如約旦、黎巴嫩、巴林等地。正當人人以為這些國家危機四伏,屬於不毛之地,怎想到他親歷其境後,卻有另一番體會,「未去之前,啲人一聽約旦就覺得是打仗,好恐怖,其實不是,已經好『well developed』,是一個很強的經濟體」。

正因為他願意冒險到各地作「先頭部隊」,早於「一帶一路」、「伊斯蘭金融」概念提出前,已經捷足先登,對各國營商機遇、風險瞭如指掌。例如2006年,他到訪哈薩克斯坦,嘗試發展金融、證券業務時,便發現當地資金來源主要是發行債券,一旦評級下跌,集資成本將急速加重,極不穩定;他亦發覺以色列的外滙市場已經相當成熟,競爭大,於是雙雙打消進軍當地的念頭。

鄧予立鏡頭下拍下不少動人一刻。(受訪者提供)
鄧予立鏡頭下拍下不少動人一刻。(受訪者提供)

不管是走過杳無人煙的沙漠、寒風刺骨的南極、還是曾有「歐洲火藥庫」之稱的巴爾幹半島,大多數時間他身邊只有一名當地導遊陪伴,唯有到訪部分冷門國家,才會聘請多一位翻譯員。

「一人一導遊」行走百國,鄧予立曾經遇上危機:前年在坦桑尼亞的最後一日,他不小心跌倒骨裂,開初強行忍耐,堅持走完旅程,之後檢查才發現很嚴重,做手術後到北京休養一個多月;在埃及時,他又走過無人地帶,「如果司機半路去到那裏勒索你,好麻煩」,但他笑說,很多時回想冒險經驗都是「去完先識驚」。

自2008年開始,他對旅行的熱情更是與日俱增,至今足跡遍及144個國家。到底是什麼原因,吸引一位已達花甲之年的公司創辦人,願意離開舒服的辦公室,堅持到國外闖?

「行的地方愈多,愈覺得自己渺小,學識有限。」鄧予立深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希望親身到當地交朋友,取得第一手資訊,而非道聽途說,「慢慢接觸面愈來愈廣,不只是上層人士,更有中下層。有無得做,自己判斷。」

不但是自己愛旅行,鄧予立更樂意帶同事到各地  尋商機。(受訪者提供)
不但是自己愛旅行,鄧予立更樂意帶同事到各地 尋商機。(受訪者提供)

續集:放手讓員工出走

這份毅力的確換來纍纍碩果,至今亨達集團已在十多個國家設立分公司,包括大中華區、澳洲、杜拜等地,並先後取得當地受監管的金融牌照。

有人覺得旅行只是「嘆世界」,青年發展委員會主席劉鳴煒更奉勸年輕人少去旅行,等待樓價下跌可「上車」。不過,這位「非常老闆」卻不以為然,不但鼓勵員工多旅行歷練,更親自帶領同事出遊。訪問當日,他便提及下星期將帶員工到金邊旅行,「希望他們開拓視野,接觸當地朋友」。

「公司全球有400多個員工,一定有機會飛來飛去!」他表示旅行有助同事走出「舒適圈」,習慣外地生活,若將來到國外公幹,也有心理準備。同時,他亦會要求同事到訪其他國家前,先預習評估當地經濟、業務等等,希望訓練新一代尋找商機。

——節錄自六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