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政府玩完 港澳政策面臨調整
2019年7月8日

京官經常把「維護國家安全」視為特區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令本屆政府一有機會就挖空心思投中央之所好,不顧民情、不理現實,無限輸誠,結果一錯再錯,令特區政府的管治陷入前所未見的危機!北京的港澳政策,看來又要來一次大調整了。

撰文:莊梓 時事評論員

早就料到的結局,似乎只有特首一個人慒然不察!經過近一個多星期的連串抗爭行動,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終於在6月15日宣布暫緩修訂《逃犯修例》的工作,不再恢復二讀草案。所謂「暫緩」,其實並沒有後續時間表,意味着《逃犯條例》修訂的工作已經無限期擱置,情形一如2003年的23條立法。

這次事件,對林鄭這屆政府是一個分水嶺,由「盛」轉衰;修例不成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管治威信嚴重受挫,特區政府和香港人之間的信任再次受到嚴重衝擊,本屆政府已提前進入倒數,餘下的三年任期很難再有什麼作為。原來支持林鄭的建制派勢力也將四分五裂,以後也不會再願意走在台前、搖旗吶喊「大力支持」政府!

建制派選情將大受影響

還有,按照過去經驗,政府和建制勢力在政治議題上失利,必然會反映在選舉結果上,今年11月區議會和明年9月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政黨的成績必定會受這次修例事件影響,泛民在議會內會再佔上風,政府施政將難再有好日子。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林鄭月娥在這場政治角力中不但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

林鄭月娥「先天不足」,是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才被推上前台擔任特首,她一直為自己定位是一個專注民生、經濟、福利等實務工作的行政長官,盡量避開政治敏感議題(競選時不承諾搞政改和為23條立法),避免踩上地雷。她應該明白,自己並沒有足夠政治能量在政治議題上發揮,能夠辦好幾件實事已經不錯,為何在《逃犯條例》修訂上卻突然「發難」、一錯再錯?

台灣在今年初已經公開表示,不會接受特區政府在「一個中國」的框架下安排逃犯移交,其後屢次重申同一立場,特區政府以解決台灣凶殺案嫌疑犯逍遙法外為理由推動修例已經毫無意義,林鄭竟然到6月15日記者會上,才以此為由宣布擱置修例。如此後知後覺,更令人覺得強推修例理據牽強,而且是明顯「另有目的」!對政府的各種揣測和猜度,令官民之間築起了另一道鴻溝。政府和民眾缺乏互信,即使在民生和經濟政策上,政府都會寸步難行。

中央會否因這次修例失敗、觸發過百萬人遊行而撤換特首?

林鄭在這場政治風暴中犯的都是低級錯誤,而且一錯再錯,換馬是合理決定。對北京來說,換馬最大困難是人選──這個人選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觀察和評核,環顧目前台上的政治人物,沒有任何人具備足夠條件可以在短時間內接班。今年是國慶70周年,不宜有重大人事變動,加上中美貿易戰仍未有平息跡象,維穩應該是大前提。中間落墨,應該是由林鄭做完本屆任期,到下一屆(2022年)再另覓人選。

更困難的是,北京近幾年強勢介入,以第二支管治梯隊作為「影子政府」,令特區政府淪為半傀儡,事事以北京馬首是瞻,建制派有頭有面者都直上中南海,視特區政府如無物。不管誰人接任特首,香港的情況都不容易管治,有心者可能無力,無力者請纓也毋須考慮。

香港特首有兩個「波士」,一是香港人,一是北京中央,兩者的想法很多時並不一致,特首經常都兩面不討好,隨時粉身碎骨,歷任特首其實都走不出這個宿命。換特首需要時間,北京要考核出一個適當人選,也要在過程中擺平建制內不同勢力,共同「擁戴」一位新特區首長,其難度極高。林鄭應該可以做到任期屆滿,不是北京欣賞她的表現,而是需要時間另覓合適人選。

香港一而再地表達出對大陸的抗拒,北京會否進一步收緊對香港的政策?

這次《逃犯條例》修訂被稱為「送中」條例,是《蘋果日報》的一次成功文宣,因為修訂其實是把涵蓋範圍擴大至所有國家和地區,不單是把逃犯移交往大陸,但它稱之為「送中」,卻形象地把修例等同於把所有「逃犯」都移交往大陸。

香港人看在眼裏,大陸的「逃犯」雖然都是背着刑事罪名,但骨子裏到底是因政治鬥爭,或被地方領導因經濟利益誣陷,還是因為開罪了什麼當權人物而「淪為逃犯」,在在令人懷疑。說到底,香港人對大陸的司法制度、公平審訊以及法治精神都懷着高度不信任的態度,「兩制」原來可以把這種疑慮分隔,形成一道防火牆,如今林鄭卻硬要「拆牆」,終於觸發起港人集體反抗。

港人對大陸萌生牴觸情緒

北京看在眼裏,應該明白這次抗爭行動背後傳達的訊息,港人並未因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融合政策而增加對大陸的好感,反而特首硬推修例,民間懷疑是受了北京壓力,只會對大陸萌生更大的牴觸情緒!林鄭月娥也許沒有預料到,修例一役把中港關係再次推向對立,北京要把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計劃將會困難重重。這個角度看,林鄭是有負習近平主席所託了。

——節錄自七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