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基金陳龔偉瑩: 最大貧富懸殊是機會不均!
2019年7月15日

「每4個18歲以下青少年便有1人活在貧窮線下,青少年問題是一個計時炸彈,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因為我們不理他們!」陳龔偉瑩(Amy)曾是醫管局高層,退休後成為「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和「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在貧富懸殊的今天,她強調,物質缺乏不是最大貧窮,缺乏機會才是最大貧窮,許多青少年連出場機會都無。

撰文:張婷婷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Amy曾任醫院管理局總公共事務經理,為照顧患病家人於2009年,未滿50歲便提早退休。2008年開始思考退休後可以做什麼社會服務。當時曾就此禱告,之後不論看報紙、聽收音機、看電視,總充斥着四個字──「貧富懸殊」!

就在這時候老朋友鄭慕智(現為保險業監管局主席)出現,找她幫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熱心人士成立非牟利組織,配合政府於2008年成立的「兒童發展基金」,協助將這項扶貧政策順利落地。

政府的「兒童發展基金」源自扶貧委員會的建議,當時獲立法會撥款三億元成立,希望結合社會及商界的資源,為弱勢社群青少年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援。計劃目標是10至16歲的貧困家庭兒童,為期3年(即整個計劃涵蓋10至19歲青少年)。內容包括「目標儲蓄」、「師友配對」和「個人發展規劃」等3個元素,希望藉此解決跨代貧窮。

一次過派錢「冇鬼用」!

政府的扶貧政策,自有公務員負責,社會上亦有很多非政府的福利機構,何須另起爐灶呢?Amy慨嘆,政府很多扶貧政策都是一次過派錢,可謂「冇鬼用」!因為受制於官僚程序,政府「根本冇能力長時間湊囝囡(有需要的年青人)」!

當年為了揀選服務對象,陳太聯絡了一些擔任校長的老同學,展開「田野考察」,探訪位處新界西北偏遠地區的弱勢學校。其中一班是中四、五的學生,約15、16歲,她問學生們畢業後有何打算?「個個牛高馬大,但一片空白、惘然寫在臉上!」

沒有人主動回答,她便逐個問,幾乎所有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有的說可以做「送外賣」、有的索性不出聲。

冇大志、冇方向、冇夢想!

陳太對於當時的驚嚇情境記憶猶新,感慨這些快要踏出社會的年輕人竟如斯膚淺,「全部冇深度、冇大志、冇方向、冇夢想!十幾歲,應該有好多夢想,個人成長、價值觀、性格,對自己的前路,都應該在這段時間成形。」

唯一一個令她眼前一亮的學生,說要做配音,因她參加過商台的天比高創作夥伴計劃,認識到何謂配音,從而產生興趣。

另一次探訪,她在班房內和同學傾談時,發現一個樣子清秀的女學生,坐在班房角落,神情茫然不斷搖晃(相信吃了軟性毒品),老師竟視若無睹;Amy被這怵目驚心的情景嚇倒了。再閱讀香港的貧窮報告,赫然發現每4個18歲以下的青少年,便有1人活在貧窮線下。Amy慨言,這班青少年轉眼便是成人,離開學校投身社會;而香港社會正不斷製造出迷失的青少年!

終於在2009年「兒童發展配對基金」(Child Development Matching Fund,CDMF)註冊成立,由Amy擔任主席一直至今。CDMF是透過籌募捐款,成立儲蓄配對基金池,供參與政府「兒童發展基金」計劃的受助人申請(Amy稱之為囝囡)。CDMF透過在地區服務貧困家庭的非政府組織(NGO)接觸到囝囡,這些小規模NGO籌款能力低,會來申請配對基金,CDMF藉此介入,確保服務到位。

「問題少年」善用機會

她形容現時的工作,猶如在大海旁築起一個泳池,讓這些資源匱乏的年輕人先試試水溫,裝備好再游出大海。Amy感恩自己提早退休,若60歲才退休,便沒有精力由零開始,遇到問題,四處向高人請教(包括大學教授、公司老闆),集思廣益,不斷修正,最後砌出一套「土炮」解決方案。

方案目標是令孩子「Job Ready」或「Academic Ready」;方法包括透過「生命教育」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訂立目標;「生活技能」教他們理財、溝通、負責任和解難;「能力培訓」(capacity building)為將來實習做準備。CDIA甚至會為提供實習崗位的僱主做培訓,講解新世代的特性、價值觀及跟他們溝通的技巧。

Amy深信每一個孩子們都有夢想,只是有些成長背景一片空白、不懂想、不敢想、沒有機會想!

她記得在一次演講,提到可安排貧困青少年到夢寐以求的行業實習,她看到台下的年輕人雙眼突然發光。之前他們不敢想,是因為「鹹水草都無條」,根本沒能力追求。但只要讓他們知道自己亦有機會,便會燃起他們內心的一團火!

她形容,這群孩子面對的不僅是貧富懸殊,還有機會不均!

Amy今年六十多歲,回想自己成長年代,縱然家境清貧的孩子,只要肯讀書,入到好學校,亦有機會出人頭地;但「而家唔使諗」!貧童哪有資源報讀不同的興趣班,去擠入好學校;只有家庭背景良好的孩子才有機會,他們有父母照顧,龐大的親友網絡支援。「好容易,搵啲Auntie、Uncle介紹就搞掂!」

她承認,許多貧窮或問題家庭出生的青少年,即使天資聰穎,也沒有向上流的機會,反之許多富裕家庭,則善於為下一代營造有利的環境。

一人有一個夢想 敢想vs不敢想

Amy慨嘆,手上很多囝囡缺乏家庭支援的慘況,令人聞之心痛,有個囡1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內地另娶,自己一個人在香港的院舍長大。

另外一個囡是「雙非兒童」在內地沒有戶籍,但香港只有窮親戚,被安排獨居於天台床位,無水無電,洗澡、做功課都在學校完成,學校要特別為她準備了一個可充電的照明燈,每天帶到學校充電,回家用來照明溫習。有些由年邁父親或身兼多份兼職的母親照顧,僅能提供兩餐一宿,難以栽培或發掘他們的潛能。

——節錄自七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