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教育惡名遠播 德國老師怕「港媽」
2019年7月23日

2003年,一名筆名為「德國紅蕃媽媽」的港女遠嫁德國,成為人妻。之後她在當地讀書、工作,從未受過任何歧視。直至她誕下兩名兒子,成為媽媽,才開始感受到別人投來「異樣的目光」。原來,德國人崇尚「放羊式」教育,對亞洲「虎媽」非常反感!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在德國人眼中,亞洲媽媽等於「虎媽」,會不惜一切催谷子女成績,令孩子失去童年。「亞洲教育在歐洲是惡名昭彰的,大家都覺得恐怖!」德國紅蕃媽媽說。

大兒子上學初期,校長和老師多番向她暗示:「我們只需要支持這個小朋友,不要揠苗助長,扯高他的成績!」後來,大家看見兒子放學後經常出去玩,才知道她並非「怪獸家長」,釋除了疑慮。

德國沒有名校

記者越洋致電訪問紅蕃媽媽當日,正是香港小學放榜後一日,不少失意家長東奔西跑為子女排隊「叩門」,她卻以輕鬆愉快的語氣道:「我完全沒有這個煩惱!」

她所住的德國拜恩州,讀幼稚園和小學不用選校,也毋需面試,因為派位全由校網決定,住在同一社區的小朋友會被分配到同一所學校。而且,德國重視教育平等,每間學校質素平均,沒有名校區,不用像香港家長一樣「孟母三遷」。「這樣一來可方便小朋友自行上學、放學,二來能跟小區內的小朋友建立友誼。」她說。

另一位港產德國人妻何潔凝(Ada)曾在紐倫堡當過三年幼稚園老師,她指出:「德國人覺得香港家長追逐名校很奇怪,不明白為什麼要多搭個多小時車返學,而不去離家5分鐘的學校。」

香港幼稚園K1已經開始學寫字,甚至考試,德國幼稚園卻只做一件事──玩!學校沒有設定教學大綱,除了morning circle(晨圈)和故事時間,孩子毋須坐定定,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戲室和花園自由玩耍。老師會定期安排體驗式活動,但學生有權「say no」。

紅蕃媽媽的小兒子正在讀幼稚園,她笑說:「兒子很喜歡上學,因為有人跟他一齊玩。幼稚園完全沒有功課,如同老人院,小朋友見面就『打牙骹』,好輕鬆。」

Ada認為,「玩」對幼兒非常重要,因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培育對事件的興趣和好奇心。」

至於讀書寫字,Ada說基本上不會教,反而會讓他們多畫畫、剪紙做勞作,訓練手部肌肉,上到高班才會教寫名字。「如果連『揸筆』都未識,就要他們記熟生字,是雙重困難,學習應該循序漸進。」

一歲已學會自理

德國人認為,與其教幼童「串字」,不如教他們怎樣自理。德國小孩的獨立能力,常令Ada感到吃驚:在幼兒部,一歲的小孩已經懂得用匙羹和刀叉吃飯,吃完後還會把廚餘倒入兜中,並將碗碟放入餐車,最後還會拿一條濕手巾來抹手。「一個1歲的小朋友可以做到這麼多東西,我到現在仍覺得『wow,好犀利呀』!」

她說,這全因為學校創造了一個「children friendly」的環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例如,課室內會放一張矮台,上面有小水壺和小水杯,方便小朋友自己倒水來喝。

提到六歲小兒子的自理能力,紅蕃媽媽喜不自勝:「我好開心!他懂得自己起床、刷牙、洗臉、着襪、着衫、着鞋、洗手、食飯⋯⋯。他要自己襯衫,哈哈!」

紅蕃媽媽表示,在幼稚園內,所有三至六歲的小孩會混齡分組上堂,每組大約二十人,小班教學。三歲的小孩會模仿哥哥、姐姐的行為,學會照顧自己。「我覺得香港教育和德國教育的最大分別是,香港是言教,德國就是身教,不講那麼多道理,反而是一齊做。」她說。

亞洲地區普遍競爭激烈,德國社會平等,職業無分貴賤,小孩更能發揮潛能。紅蕃媽媽說從不擔心兒子日後會「輸在起跑線」,因為亞洲和歐洲是兩個不同的世界。

——節錄自七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