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四招金融戰 香港曲線救國
2019年7月29日

市場連番傳出「走資」疑雲,香港前景陰晴不定。隨着中美貿易戰逐漸升級,繼早前爆發科技戰後,金融戰都已經短兵相接。香港在這場大國博弈中,站在風高浪尖處,金融中心地位能否化危為機,關鍵就在於彰顯法治、保障自由。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走資潮不逕而走近月政治陰霾籠罩下,港元拆息罕見抽升,結束近兩年「弱方保證」﹝圖一﹞,外界擔心香港出現「走資潮」。彭博報道引述有私人銀行家指出,自反《逃犯條例》風波以來,海外開戶查詢急升四倍,客戶非來自超級富豪,而是資產介乎7800萬至1.56億港元的高淨值人士,他們正部署尋找香港以外的資金避風港,熱門的終點正是香港區內競爭對手新加坡。

市場捕風捉影,走資真有其事嗎?金發局綜合業界回應及數據後﹝表一﹞,向市場大派「定心丸」,不過金發局主席李律仁接受本刊專訪時提醒,不能因為這刻沒有發生而掉以輕心,皆因香港乃全開放型經濟體,「無論事件引起的評估,還是純粹因為氣氛,只要別人觀感有所改變,隨時都有機會逆轉」。評級機構穆迪於較早前,便罕見地警告政治風潮或影響本港信貸評級。

中興vs浦發

政治綁架經濟這回事,中環資產投資(CAI)行政總裁譚新強熟悉不過。這位基金舵手早在去年已經向記者無奈表示,自貿易戰爆發後,投資環境愈趨複雜,作決策再也不能單靠基本分析,原因是「微觀被宏觀綁架,宏觀再被政治綁架」。近月港府修例引爆連串風波,他一針見血指出:「正正反映香港是中美鬥爭的重要戰場。」

專家分析,中美貿易戰以外,已經再起戰線。就在G20峰會前夕,《華盛頓郵報》披露三間大型中資銀行,捲入違反北韓制裁令的調查中,旋即觸發內銀股大跌。市傳涉事銀行包括交行、招行及上海浦發銀行,他們疑被指控與一間香港公司聯繫,替朝方國有銀行洗錢,其中上海浦發銀行,面臨美方制裁風險最大。

譚新強熟悉科技行業,形容情況似曾相識:「當年都是先中興、後華為。」他認為美國法庭向非中國四大銀行開刀,這個「無意識」的選擇並非偶然。事實在法院發出傳票前,美國國會議員,無論是共和黨,抑或民主黨都已經要求加強監管在美「中概股」,並以「除牌」嚴懲違規者﹝表三﹞。

繼貿易戰、科技戰後,原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接受本刊訪問時明確指出:「金融戰已經在發生。」

「班農式」資本圍堵

金融戰爆發,香港首當其衝。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便曾經表達憂慮,指出金融戰比貿易戰更難預測,原因是關稅都有數得計,但去到金融層面,則很可能吸引國際炒家興風作浪,屆時就並非特朗普一人能作決定,隨時都會失控。

任志剛的悲觀看法,源於中資企業主導本地市場,一旦九八年炒家狙擊香港的歷史重演,後果將會不堪設想;

另一邊廂,也有看法比較樂觀者,金發局主席李律仁認為目前形勢,比較似六七十年代,美國對香港出口成衣,設配額(Quota)限制,並從歷史角度分析指出:「香港人最厲害在於,往往能夠在世界發生貿易摩擦時,懂得靈活賺取中間的premium(溢價)」。

美國如何打這場金融戰呢?特朗普前「國師」班農(Steven Bannon)早有劇本,簡單來說,就是在資本市場圍堵中國。

第一招、指控華爾街的中國IR(Investor Relations)部門,企圖阻止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甚至迫使已上市者要下架退市(美國國會已經針對中概股提出法案);

第二招、要求美國退休基金和保險公司停止在中國投資(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已經出手);

第三招、將A股踢出MSCI,要求美國證監會調查指數公司,是否協助中國訛騙美國投資者(共和黨參議員已經去信MSCI,質問為何將A股納入指數);

第四招、禁止中方金融機構與美國銀行來往,甚至不准使用SWIFT和其他美元支付系統(美國法院以違反北韓制裁,傳召中國三間銀行)。這種「班農式金融戰」李律仁視為「貿易戰的延伸」──無非是將市場進出限制(market access)推展到金融機構,「香港可以發揮很正面的功能!」

最具體的例子,莫過於中資企業為規避風險,將會陸續撤出美國市場,中芯國際已經從紐交所退市;內地企業面對美國步步進逼,急於尋找境外融資替代,香港有望成為首選。(待續)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