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秋後算賬 林鄭下台解困
2019年7月29日

撰文:莊梓 時事評論員

上期我在文章中認為林鄭可以捱到任期屆滿,但形勢發展太快,她處理危機的能力也太低劣,一次比一次差,我也只得承認錯判,不得不作修正:林鄭無法做完她的任期。

理由很簡單,整個《逃犯條例》修訂風波由她而起,民意強烈反彈,全城怒吼,她卻一而再地犯錯,沒有及時把握機會平息民怨,任由街頭抗爭規模不斷擴散,令局勢完全失控。修例風暴影響台灣明年的總統大選選情,也影響北京跟西方國家的交往(中國被指近年干預香港變本加厲,積累民怨、借修例一次過大爆發);小小一個香港竟然牽動了北京的對台和國際大棋局,性質嚴重,身為行政長官問責下台,是很合理的結果。

張建宗接任 整頓問責班子

張建宗接任之後,可以順勢整頓問責班子,律政司司長鄭若驊、保安局局長李家超負責這次修例工作,結果一敗塗地,被撤換大快人心。行政會議也可以一併重組,加入幾個民望佳、比較敢言的社會人士,有助政府形象改善,給市民一種新氣象。修例風暴由6月9日大遊行(主辦單位民陣聲稱有100萬人)揭開序幕,至今近二個月,但政府問責班子和行政會議(特首的主要顧問)「如常運作」,沒有任何人要負責,試問市民怎會心服?

人事調整之外,張建宗也可以宣布正式撤回修例,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滿足部分民間訴求;出了這兩招,應該有大部分市民願意「收貨」,政府的政治壓力立即大減。林鄭月娥一直拒絕這兩項訴求,令人大惑不解,即使建制派內部都認同可以做,但特首堅決不做,相信是林鄭月娥的個人原因。拒讓步、不認輸,換了特首,移開了主要障礙,解決危機就有一線曙光。

很明顯,林鄭下台,事態方有轉機,但今年十一是大日子,北京不希望有什麼人事變化,即使要變,也要留待十一過後才「秋後算賬」。

有人認為,北京為了面子,不會輕言撤換行政長官;但有歷史可鑑,中共是實用主義者,為了解決主要矛盾,其他問題都是次要,可以先擱在一旁。在當前的大形勢底下,香港的角色和作用仍然無可取代,香港不能亂,北京也不會放任目前的亂局持續下去,換特首如果可以解決問題,為何不換?

很多人認為張建宗太過平庸,為官逾30年,好像沒有什麼突出政績,也沒有推動過什麼大政策。要收拾當前的爛攤子,一位平庸、沒有什麼敵人的「庸官」,應該比一個能吏更加合適。在官場中,張建宗以圓滑、隨和見稱,政黨和公眾對他沒有什麼惡言。當一個過渡特首,任期二年半、領導一個「看守政府」,延續今屆已經展開的政策,保持平穩,張建宗其實是個適合人選。

至於再接任的是誰,現在看不出什麼頭緒。原來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是接班人人選之一,但他在6月14日林鄭月娥宣布暫緩修例之前,提前透露了相關訊息,違反了行政會議保密制,在北京眼中,這是「政治上不可靠」的人,難予大任。而且,林鄭公開道歉之後,陳智思多次公開發言都顯示有意與林鄭「保持距離」,更令北京覺得他左搖右擺,非大將之材。

問責班子內,邱騰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和聶德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都是林鄭月娥的心腹愛將,獲委以重任──邱負責推動「一帶一路」,聶則領軍大灣區發展,都是中央國策要在港落實的「重中之重」,邱和聶顯然比其他局長有更多表現機會。然而,邱和聶都是AO出身,林鄭之後再來一次AO治港,北京還有這個信心嗎?

下一任特首人選是誰,中南海也費煞思量。反修例風暴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但事發至今,北京仍然按兵不動,沒有任何應對措施出台。2003年因23條立法五十萬人上街遊行,胡(錦濤)溫(家寶)政府很快就跟香港簽訂CEPA,向香港提供一系列經貿優惠政策「救港」,香港也很快就站穩陣腳,逐漸恢復元氣。

北京靜待香港局勢平靜

這次修例風暴不同;香港經濟本身沒有出問題,風暴起源純因政治,而且習近平對香港的大政策思路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框架已定,北京也沒有其他新招;剩下來的,就只有靜待香港局勢慢慢平靜;簡單地說,就是冷處理。

不過,冷處理不代表對港政策原封不動。中共的決策模式,是先為事件定性,之後連串對策,就以定性為基礎陸續展開。對修例風暴的定性,北京認定是外國勢力插手干預。

6月9日和6月16日兩場大遊行都爆發了警民衝突,親北京媒體的評論集中在譴責暴力、支持警方嚴正執法。但到了7月1日大遊行之後發生了衝擊立法會事件,北京就認定背後有其他勢力介入。7.1遊行最初仍然維持和平有序,但中午開始情況急轉直下,一批遊行人士不斷衝擊敲打立法會玻璃幕牆,最後成功攻入大樓並肆意破壞,媒體全程直播,親眼目擊議事堂被噴漆、搗亂,許多人都看得目瞪口呆。

議會「失守」,象徵着特區政府部分主要機關被「攻陷」,特區政權受嚴重挑戰、尊嚴盡失,作為香港的宗主國,北京顏面何存?中央台在7月2日的《新聞聯播》和《中國新聞》欄目分別刊播評論員文章:《央視快評:香港的法治不容挑戰》、《國際銳評:干預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的圖謀絕不會得逞》。

北京:外部勢力插手香港

評論是這樣說的:「從2014年非法佔中,到2017年的旺角暴動,再到此次修例事件引發的風波,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搞亂中國的險惡用心始終不死。」

「外部勢力不過是以自由和人權為幌子,與香港反對派相互勾結,企圖謀奪香港管治權,破壞『一國兩制』實踐,進而阻遏中國的發展。」

根據以上央視的評論,北京認為修例風暴背後隱藏着外部勢力的險惡用心,其性質已不光是群眾不滿修例、不滿特區政府漠視民意,而是有更大,更險惡的圖謀。英文《中國日報》在7月4日發表社論:West's meddling in Hong Kong root cause of violence,論調如出一轍,為修例風暴的定性一錘定音!

用大陸的政治術語,7月1日回歸紀念日堵塞道路、攻擊警察、衝擊破壞香港法律的重要象徵──立法會大樓,肆意打砸破壞,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正因為性質嚴重,在某些重要問題上,北京不會輕言讓步。

民陣、反對派和泛民團體提出五項訴求,林鄭月娥一直拖拖拉拉,不願作出明確回應〔表一〕,跟她過去「想做就做」的勇悍作風截然不同,箇中原因,相信與北京仍未表態,特首因而不敢作任何決定有關。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