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爾幹半島回望香江
2019年7月31日

在香港,近期一系列遊行示威和暴力衝擊事件仍在延燒,暴力程度愈演愈烈,令香港保持多年「全球最安全城市」這塊金字招牌蒙污,對經濟民生的影響已日益浮現。對於這一次的香港之亂,有人評估是「顏色革命」的邊緣,有人認為是外國勢力的幕後策劃……這不禁令我想起六月的巴爾幹半島之行。


我的巴爾幹之旅,途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山、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科索沃等地。除阿爾巴尼亞之外,其他六個國家和地區均是從前南斯拉夫共和國解體而來。
巴爾幹半島歷史悠久,地處戰略要衝,因數百年來戰火頻仍,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這裡曾發生的大戰包括俄土戰爭、巴爾幹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南斯拉夫內戰,以及後來的科索沃戰爭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鐵托出任總統。聯邦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黑、馬其頓和黑山6個加盟共和國,以及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2個自治省組成。
南斯拉夫曾是區域性的經濟強國,1960至1980年間,南斯拉夫GDP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長,醫療系統免費,所有7至15歲的兒童接受8年義務教育。1979年南斯拉夫的人均GDP達2635美元,當年令東歐各國羡慕不己。

一代強人鐵托1980年5月去世,巴爾幹半島維持了45年的和平終被打破。克羅地亞戰爭、波黑戰爭等戰火不斷,1999年北約又以解決科索沃爭端為由,對南斯拉夫展開長達78天的狂轟濫炸。

炮火連天、經濟制裁的同時,「顏色革命」烽煙四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和波黑紛紛宣布獨立,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議院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標誌著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走入歷史。
行走在這幾個飽經戰爭摧殘、因「顏色革命」而分裂的國家和地區,沿途隨處可見長年的戰爭、動亂留下的斷垣殘壁、墓地和彈孔。大街小巷,看見更多的是落後、貧窮,感受當地百姓對和平的渴望,更令我深感安全及穩定的重要。
以波黑共和國為例, 2002年波黑主要基礎設施的重建才恢復到戰前1990年的90%,人均GDP才實現1258美元。又以北馬其頓為例,獨立後經濟依然落後,2001年人均GDP僅為1823美元。
與許許多多香港市民一樣,我這一代和孩子一代,都沒有經歷過戰爭,生活在香港這一塊福地。長久的和平穩定,容易讓人忘記動亂的傷痛、忘記香港賴以生存的基石。全球媒體對香港連串暴行的廣泛報導,令香港「旅遊天堂」和「金融中心」的國際形象備受打擊。即便遠在巴爾幹半島,我還是聽到來自各方的詢問和擔憂。
香港之亂,受損的何止是經濟民生?相信每一位熱愛香港的人,這一個多月都是寢食難安、焦灼痛心。香港是「動感之都」、「經濟中心」,不是「暴亂之都」、更非「政治中心」。香港不能亂,我深信謀發展、保穩定、促和諧仍是多數市民的共同願望;安全、穩定、和諧,永遠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繁榮發展的基石。


香港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城市,我由衷希望大家可以和平、理性、文明表達訴求,共同守護香港,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有機會,我由衷希望香港的青年人可以到巴爾幹半島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戰亂帶來的滿目瘡痍、「顏色革命」帶來的分崩離析,才會更珍惜香港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繁榮!

文、相: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顏寶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