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毛病多 港產脊醫教正確坐姿
2019年9月5日

吳澍仁醫生每個星期都會返到位於灣仔的診所義診,心願是在香港成立脊醫學院。 (黃勁璋攝)
吳澍仁醫生每個星期都會返到位於灣仔的診所義診,心願是在香港成立脊醫學院。 (黃勁璋攝)

牙醫是醫生,脊醫為何不是醫生?這是來自脊醫老行尊吳澍仁的疑問。從業40多年,眼見各個醫療專業迅速發展,但脊醫行業卻受政府忽視;與此同時,隨着「低頭族」增加,需求卻日益殷切。十年前退休後,他立下宏願:要為業界培訓出「港產」脊醫,希望改變行業生態。

撰文:梁杏怡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脊骨神經科醫生(脊醫)起源於美國,奉行不用吃藥及不用做手術的治療方法,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老一輩人對此行業的印象,多半停留在「鬼佬跌打」的稱號,還有的人以為是與骨醫、物理治療無異,脊醫吳澍仁這樣解釋:「中醫骨傷科看的是骨折、扭傷,西醫骨科是打針、食藥、做手術⋯⋯如果真的斷了骨,我們不會睇的,所以脊醫不是『跌打』」。

脊醫非跌打 治療整體

「脊骨問題不只影響骨頭,還會影響神經、血管。所以脊醫不只看脊骨、關節,這樣定義是不正確的,我們treat(治療)的是整體。」

吳澍仁入行40多年,一直做着這樣的解說。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大眾對脊醫仍然有這麼大的誤解,何況是半世紀前。吳澍仁坦承,當年也是誤打誤撞走了去讀脊醫。

七十年代,脊醫只有英文名稱「Chiropractic」, 剛中學畢業、正計劃到海外升學的吳澍仁,在圖書館看到這個學科,找了前輩查探究竟,粗略了解是與健康相關的專業,已令他躍躍欲試。他笑着憶述,正是看中它夠「冷門」,「一窩蜂去讀沒有好處的」。於是他考上英國的英歐脊科醫學院(原名AECC,後來升格為AECC University College),是當時歐洲唯一能讀脊醫的院校,「全歐洲的人都去那裏讀」。

吳澍仁七十年代負笈到英國讀脊醫這一冷門課程。 (受訪者提供)
吳澍仁七十年代負笈到英國讀脊醫這一冷門課程。 (受訪者提供)

當年全港只有三人做脊醫,他畢業回港後便成為第四人。「脊醫」這個稱呼並未通行,大家開業都是自稱「整脊醫生」,有同行還因此惹官非,「當時好流行登開業啟事在報紙,我有一個同事登了,警察便上門捉人,說寫了『醫生』兩個字,違反法例」,有法官跟他解釋,因為「整脊」兩字亦涉嫌聲稱治療而違反法例,類似的事件其後陸續發生。

後來,由於脊醫治好了很多頑疾,透過口耳相傳,這一專業逐漸得到社會認可,受惠者反過來幫助脊醫的發展。吳澍仁就記得當時曾得到張祝珊家族後人、會德豐大股東張玉良的協助,才得以在中環一帶進駐開診。

直至1994年,脊醫管理局正式成立,制定專業守則,為合資格者註冊為脊醫,這一專業才有了「名份」。吳澍仁透露,行內最初為「Chiropractic」的命名中文時,按其字面意思本應是「手療」,但大家認為不太好聽,後來才敲定為「脊醫」。

很早以前,這個老行尊已預測到脊醫的龐大需求。在歐洲留學時,腰骨痛的病人隨處可見,脊醫診所非常旺。有一次,他與同學練習時誤傷頸部而引發頭痛,每半小時便反覆發作,食了止痛藥也無效,徹夜難眠。後來他的師兄找來老師為他治療,對方摸一摸頸檢查,再幫他調整關節,「一句說話都無講過,一下子整完便行了出去。好神奇,我到現在這個年紀都無頭痛」。

人口老化 痛症增多

隨着人口老化,電子產品普及,吳澍仁相信都市人痛症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只要覺得骨頭有痛感,無論是腰痛、膝頭痛,甚至關節痛等,並已持續約一兩個月,其實已可找脊醫求助。

到香港社區,為長者介紹脊骨相關的健康知識。 (受訪者提供)
到香港社區,為長者介紹脊骨相關的健康知識。 (受訪者提供)

不過,大部分的病人,多數是痛了兩三年才找上門,「看了骨科、西醫、物理治療沒有好轉,才來的」,脊醫,總是被排到最尾。吳澍仁苦笑形容,脊醫在香港的處境,是「二奶」,醫院沒專科,醫生不轉介,任由自生自滅。

腰背痛頑疾 坐姿可矯正

吳澍仁剛出道診症的年代,沒有所謂「低頭族」。診室最常見的是經常拿「紅白藍」膠袋返大陸探親的人,因為拿着一袋二袋重物引致肩頸膊痛。

由56K網速來到5G網絡的二十一世紀,生活上人人手機不離手,工作上則要長時間面對電腦。前來求診者中,十居六七皆因使用電子產品太多,「有沒有想過80多歲的老人家,問他為何手痛,答說打機」。

痛症愈見普遍,卻不知避免腰痛原來非常簡單。吳澍仁教路,坐在椅子上時,只要把一個卷筒或是捲起的大毛巾,打橫放在腰後的「凹位」,「八九成的腰痛都會消失」。

他解釋,很多人習慣坐不直身,令腰椎間盤長期受壓而勞損,才形成痛症,正確的姿勢應是保持腰後的弧度。以及能夠貼住椅背,或是坐在椅子邊緣,才會將盆骨推前,盡量避免坐在椅子中央令腰椎受力不當。坐在地下、床上,也容易令腰椎受壓。

除了腰背痛外,很多人也有手痛、肩痛毛病,吳澍仁解釋,因為很多人會用力打字,甚至不自覺閉氣,「因為怕按錯掣」,於是便容易令肌肉繃緊,他建議打字時雙手放在桌上,「有東西支撑住(雙手)會好一些」。

手機、平板已儼如「電子奶咀」陪伴新世代成長,吳澍仁說,都市人運動少、坐姿不當,相信未來各種痛症問題愈來愈嚴重,更有必要做好公眾教育,推廣脊柱健康的重要。

——節錄自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