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需心藥醫 全球快樂課方興未艾
2019年9月24日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早於2006年,「快樂課」已掀起一陣風潮。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塔爾. 班夏哈(Tal Ben-Shahar)開辦的「正向心理學」,於短短四年間,由最初不足十人,升至每學期超過1400名選修學生。 其後出版的《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更是熱賣全球,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名人。

去年1月,由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指導的「心理學與美好生活」,同樣出現「搶修潮」。《紐約時報》報道,短短幾日,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選修,成為創校300多年以來最受歡迎的課程。這門課備受追捧,據她自己推測,是因為學生為了進入耶魯大學,將快樂視為次要,養成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精神健康危機。

近年開始有國家留意到,除了衡量GDP走勢,國民的精神健康、情緒危機亦值得關注。過去十多年,國際間陸續出現不同快樂指標,例如「更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全球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等等。隨着心靈素質得到大眾關注,有國家決定推出「快樂課」,提升「快樂軟實力」。

以學術競爭風氣甚濃的印度為例,每逢放榜都有一批中學生因考試失利而輕生。根據內政部統計,由2014至2017年間,超過兩萬名學生自殺。據2019年全球快樂報告,印度更是接近「包尾」,於155個國家中位列140名。

去年,印度政府決定於公立學校加入「快樂課程」,又大規模訓練教職員,講解什麼是快樂及其傳遞方法。

英國也有學校推出「快樂課」。《倫敦時報》(The Times)報道,過去三年曾有12名學生自殺的布里斯托大學,決定開辦「快樂課」,傳授學生得到快樂的方法,並且鼓勵參加快樂工作坊,抽時間多做運動、建立社交關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提及的快樂課,「練習」方法往往包含正念、冥想。例如桑托斯課程的其中一個要點,便是每日抽空「用心感受」當下。

相比以前坊間對「正能量」與「負能量」的爭議,正念提出「不批評當下感覺」理念,正正跳出既有框架,於教育界愈來愈受歡迎,例如在美國、荷蘭等地,有學者設計出針對兒童及年輕人的正念課程。台灣《康健雜誌》指出,英國今年更開始於300多間中小學,推行「正念減壓」的靜坐課程。

香港法師編寫禪修課

這股「思潮」亦慢慢吹至香港。於2019年全球快樂報告,香港排行76名,低於台灣、泰國、日本,近年學童輕生問題更引起社會關注。「雖然DSE不會考,但有學校都願意推禪修,為什麼?因為自殺、年輕人問題,搞到大家都覺得應該做。」

衍空法師是港大佛學研究中心前總監,早於2003年,他便以佛法為藍本,加入社會學理念,製作生命定向增進計劃工作坊,當中禪修大受歡迎。

他表示,不少大學生都感到迷茫,失去人生方向及意義,只擔心工作和收入,「舊課程還會提及人生意義和價值,不知為什麼,去到1997年之後沒有了。」

早於2003年,衍空法師已着手編寫禪修課。 (黃勁璋攝)
早於2003年,衍空法師已着手編寫禪修課。 (黃勁璋攝)

這計劃曾經一度中斷,直至2015年,文憑試引入其他學習經歷(OLE),有老師向他請教禪修的方法,希望於學校推廣。後來,他為中學編寫禪修課,用簡單方法,將禪修帶到校園。

「年輕人好多思想、雜念,經常不受控,禪修有助calm down。」他形容,現時香港處理學生情緒問題的做法,如同找來很多醫生,但平日不灌輸保持健康的方法,直至出事才匆匆「救火」,「小朋友經常病,可以叫他做運動,多吃有益食物;心有病,需要做心靈運動,即是禪修。」現時有不少佛教中學已引入禪修,非宗教學校是否願意推廣,他表示仍有待觀察。

——節錄自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