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香港嗎?
2019年10月7日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中國需要香港嗎?2016年,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受訪時指出,「中國需要香港,但是否需要香港人,那是另一回事。」今年8月,投資專欄作家股榮撰文時說,「共產黨需要香港,但不需要香港人。」如今,資深投資者林一鳴認為,中國已不需要香港人,數年後,甚至連香港也不需要。

林一鳴從事金融業超過二十年,曾經於上海讀書及工作,熟悉國情及金融圈。自6月香港陷入「完美風暴」,未見平息跡象,這位知名投資者察覺到,「北風」開始轉向。

林一鳴指出,中港合作關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大約是千禧年,中國未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除了借「香港地」作轉口貿易通道,更需要香港人的專業知識。他便曾經獲邀到上海期貨交易所工作,備受尊重,「不時補貼十萬八萬,去交流學習。那時說港式普通話受到崇拜!」他笑說,感覺如同今日外國人說廣東話一樣。

十年前開始進入中段,他很少聽到這類計劃,反而有大量內地人來港學習,「中段需要香港,但不太需要香港人。」未來幾年,中港關係將踏入第三階段,他認為中國連香港都不再需要了。

官媒風向轉

「今次的影響是長期的,過去中央都會保護香港形象,就算佔中都不會令國內人感覺太負面,跟今次不同。」自7月開始,內地傳媒開始大量報道及評論反修例運動,近日官媒甚至點名批評香港首富李嘉誠,他認為是中央間接導向傳媒,「令內地人有相同感覺—香港好麻煩、不聽話,前景很差」。

曾幾何時,林一鳴形容內地人看待香港,如同香港人看日本般,覺得很先進,如今已經改觀,「同一件事焦點不同,內地人看到的是示威者打國內人。」內地傳媒風向一面倒,他覺得輕則影響內地人來港升學、投資意欲,重則令取消開設分公司、IPO,「不會明天立即出現,可能是三、五年後,但趨勢是愈來愈少內地人」。

「中央有好多個仔,過去香港考第一,不是太聽話時,會嘗試去教,但現在改為扶持第二、第三個仔。」他指出,這名二仔叫「深圳」。8月中,中央發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表〕,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中港兩地熱烈討論,當中離不開問:「深圳要取代香港嗎?」

一直以來,內地某某城市要取代香港的說法,外界經常視之為「狼來了」。不過,林一鳴認為今次中央決心很大,香港定位將會扭轉,計劃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亦將棄之如敝屣,「以前是希望深圳學習香港後一齊做。近這兩個月沒有人再提大灣區,包括CY(前香港特首梁振英),大家知道不會出現」。

「如果香港金融地位下降,甚至不再是國際城市,中央會覺得可惜,但不會挽救。」他解釋,內地態度「180度」轉變,源於清楚知道香港深層次矛盾積重難返,猶如男女朋友吵架時氣上心頭,「連對方呼吸都會憎恨,做什麼也錯」。

他形容,這種「怨恨」早於雨傘運動時出現,加上房屋問題、內地人來港搶資源,矛盾一觸即發,「當年沙士過後便轉好,雷曼事件也能平息,但今次仇恨難解」。

局部開放A股市場

過去內地城市難以取代香港,主要因為融資困難,「現時資金出入需要外管局批,其實只要改變這一環節,基本上已經解決問題。」他坦言,中央有三大禁忌,國家主權、內地企業和居民資金外流、資訊流通,其餘都有商量餘地。

「中央正開始計劃,你見到深圳先行區的其中一個重點是人民幣國際化。」林一鳴大膽預測,未來三年內,境外投資者可以局部進入內地A股市場,直接開設A股戶口,直至2025年,外資資金更可於內地自由進出,股票市場全面開放,「總之外資入來深圳投資股票、房地產,沒有再從事其他事,便可以自由進出」。

「香港一直扮演的功能好像八達通,外國人視之為支付工具。如果有一日八達通爛了,外資會否離開?不會,雖然麻煩,但可轉用其他支付工具」。

他重申,雖然內地必定嚴守金融風險的底線,但中央繞過香港,給予深圳局部開放外商投資的便利,並不如外界猜想般困難。

問及內地法治不健全、政制封閉會否打消投資者意欲,他認為問題不大,「正如很多香港人到內地買樓、設廠,關心的是樓價升幅、貨品賣唔賣得,不是最關心common law,很多投資者都持這種想法」。

「A股如開放給外國人,對香港將是很大震撼。」林一鳴指「滬港通」及「深港通」,屆時將會首當其衝,H股也會式微,對香港金融發展影響深遠。

若失落融資地位,他認為香港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台灣,「其實未必太慘,但你要接受新的生活模式,不介意大學畢業生低廉的人工,每日飲咖啡,做文青看書。只要睇得開,也是小確幸,至於最叻的一班,仍有機會到外地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