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變人治 金融中心凍過水!
2019年11月15日

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基於良好法律制度,加上市場國際化和香港股票市場具有強大的集資能力(例如IPO),因此,外資、機構投資者和國際金融機構均樂意選擇香港作為海外基地,更視特區為進軍內地的窗口。同樣地,中央也致力保持香港作為內地金融開放的窗口,來推動中國金融業發展。在互助互利的基礎下,香港才可以與其他頂尖金融城市爭一日之長短。


按英國知庫Z/Yen制訂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香港在全球112個金融中心中排名第三位,而排在首兩位的分別是紐約和倫敦,新加坡則排名第四。「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組成包括五個元素:商業環境(Business Environment)、金融業發展(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基礎設施人力(Infrastructure)、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和聲譽(Reputation)。從這個指數的構成部分來看,香港能夠成為全球第三位的金融中心的確具有非常強的金融競爭力。
法治變人治 嚇走外資

林鄭啟動《緊急法》,卻令香港一貫公開透明的法律制度受重創,尤其是過去幾個月的反送中運動屬於政治事件,理應採取政治手法來解決問題。無奈,頑固的林鄭政府卻選擇依附龐大警力來壓制不斷升溫的社運,使香港步入一個極之危險的局面。在武力的鎮壓下,警民衝突的血腥場面只會不斷重演,這不但衝擊社會秩序和治安,而且更將以往良好的警民關係徹底破壞。當外資看見香港變成一個動盪不安的城市,他們會有怎麼樣的觀感?大家心知肚明。

香港的致命傷是特首透過《緊急法》隨意立法,對一向支持良好法治的商界來說,林鄭的做法改變現時公開透明的法律規則,令香港的法治變為人治。而人心往往難測,外資和國際企業對這轉變是不可能接受的,甚至從根本拒絕適應新環境。一個以往有規有矩的營商環境,突然出現大量不明因素,只會令香港的投資價值大減。此外,商界向來追求利潤最大化,既然遊戲規則改至難以預測,外商撤資和不再以香港作為內地的金融窗口的機會不低。

外資衡量一個金融中心是否健康發展,其注意力也會落在勞動人口的數量和質素。很多香港市民面對現時的亂局和低劣的公共管治質素,他們的選擇是離開香港,移民他國。其實,在過去30年,香港也曾出現過兩次的移民潮,一次是1989年發生「六四事件」後,另一次是1997年回歸祖國前後。今次反送中運動肯定會為香港帶來第三次移民潮,因為不少市民不但對林鄭政府已經完全失去信心,而且更認為「一國兩制」早已名存實亡,從過去兩三個月市民搶着開設離岸戶口,將存於香港銀行的資金移到境外,正好反映有部分香港人已準備離開,這現象將會愈來愈明顯。

人才外流趨嚴重
今次的移民潮將會較以往兩次大得多,原因是林鄭及眾高官已表現出不會認真處理現時的政治危機,顯示特區政府根本沒有意圖解決問題。政府的漠視民意程度亦絕對是難以想像,加上現在距離2047年的大限只有20多年,市民想到香港的未來已感心寒,因此,不少具有財政實力的中產家庭已準備在未來幾年移民他國。由於大量本地專才來自中產,筆者預期本地勞動市場將會出現嚴重的人才外流(brain drain),對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肯定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正如早前李嘉誠先生形容香港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無奈,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實在太不濟,未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來解決這個巨大政治危機。以現時情況發展來看,商界開始對香港金融中心能否維持應有功能產生很大疑問。加上將出現的移民潮肯定令本地勞動力受壓,外資看見香港面對如此強大逆風,又怎會繼續視特區為進入內地的窗口呢!如果林鄭政府未能當機立斷,以正確的方法來解決這個政治危機,香港的未來真是凍過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