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三低 買股兩大板塊
2019年12月4日

2020年會否跟2019年很不一樣呢?明年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有多大?中美貿易談判真的會水到渠成嗎?英國脫歐的鬧劇已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

撰文:陸庭龍 恒生銀行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

筆者想跟大家一起分析現時的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繼而預測明年的大氣候。至於投資方向,會聚焦於三個資產類型,分別是股票、債券和貨幣。

2020年的宏觀環境如何?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11月13日的說辭中,指出美國的經濟持續增長,現時及未來的處境是三低:「低利率、低通脹、低經濟增長」。其實,鮑威爾所描述的情況已維持了10年。自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全球各主要央行以至大部分國家皆採取類似的政策方針,就是以寬鬆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貨幣政策中的Quantitative Easing(QE)實施了一輪又一輪,結果是什麼?

先不說全球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歐盟各國的GDP增長是否起死回生或有亮麗增長,因為現實不是這樣。大部分數據顯示全球經濟下行的風險相應增加,其中包括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的內地。簡單地說,QE政策對全球經濟未有帶來預期的效果或者成效不彰。

但寬鬆貨幣政策對金融資產價格的刺激作用則非常顯著。至少在降低利率方面,現時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瑞士央行、瑞典央行及丹麥央行皆實行負利率,全球約有17萬億美元總值的債券是負利率水平。而不少貨幣的利率亦處於接近零或歷史性低位。現金和存款的回報非常低,驅使資金投進入風險資產如股票、債券和房地產項目。

流動性泛濫

另一個現象是流動性泛濫。中央銀行透過擴大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規模來增加貨幣的流動性和總量。以美國聯儲局為例,在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前,聯儲局的資產負債表約7000億美元,及後實行了一波又一波的購買債券行動,將資產負債表規模推高至45000億美元。2015年12月聯儲局進入加息周期和削減買債數量,資產負債表規模降至38400億美元。歐洲及日本央行的情況亦不一樣,日本央行更積極地買入ETF、企業股票等資產,以增強效應。

接下來經濟衰退是否來臨,沒有人知道,唯一肯定的是全球各國央行大部分都會繼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過去10年的經驗,持有現金不是萬全之策,因為財富沒有增長,而購買力則有可能不斷貶值。此消彼長下,投資回報肯定不理想。接下來的分析是撇除不可預期的政治因素,以投資回報為基礎的展望。

在2020年風險資產配置上,股票前景依然可以看高一線。如果將時間回撥至2019年的第一天,當時中美貿易談判仍然處於膠着狀態,但市場氣氛偏向樂觀,跟現時的情況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美國聯儲局的貨幣政策並未轉向。不像今天已明確地返回減息周期,而聯儲局在今年內已先後減息3次,幅度累積至0.75%,明年減息的次數預期是兩至三次,跟今年一樣。說到這裏,問題來了,在今年1月份你會看好股市前景嗎?如果讓你增加投資組合內股票的比重或買入更多股票,你願意嗎?

直接審視由年初至今各主要股市的表現,答案便一清二楚。在中美貿易摩擦一波三折的情況下,投資美股和內地A股是否死路一條?結果完全相反,美股三大指數在年內屢創新高,在11月更是處於歷史高位。道瓊斯指數上升18%;標普500指數漲23%;納斯特指數大升27.5%。

在中美貿易談判過程中,滬深500指數上升29%,以幅度計跑贏美股。另一個上證綜合指數則上漲16.7%。香港的恒生H股指數升幅則只有3%,跟內地的市況有天壤之別。恒生指數截至11月中的升幅只有4.7%,區內的日本日經平均指數也有18%升幅,甚至飽受脫歐議題困擾的英國股市亦有接近10%進賬。

在風險資產的選項中,股票在2020年仍然是首選。明年整體股市的升幅跟今年亦會有分別,尤其是美股和內地A股,預計升幅會降低,畢竟今年是全球各主要央行重新再QE的第一年,刺激的效應大一些。明年全球經濟衰退的風險揮之不去,對資產價格產生壓抑作用。

假設明年經濟環境依然是「低利率、低通脹、低經濟增長」的局面,雙位數字的股市升幅是合理預期。有兩個板塊可考慮,一是傳統行業的龍頭股份、有強大現金流和市場份額夠大的;另一類是高增長前景的新經濟模式和創新科技企業。

——節錄自十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