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逃生門避險 香港恐人財兩失
2019年12月9日

政治問題導致社會動盪,愈來愈多香港人在抗爭同時,也籌謀移民舊路,及早離場。	(法新社圖片)
政治問題導致社會動盪,愈來愈多香港人在抗爭同時,也籌謀移民舊路,及早離場。 (法新社圖片)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今年60歲的胡偉權,7月2日毅然投身YouTuber行列。事緣七一晚,身在異鄉的他收看直播後,徹夜難眠。過去兩年,胡在檳城過退休生活,不時收到港人查詢移居攻略,隨着政局愈動盪,他愈益感受到港人離港心切,「佔領立法會」觸發他開台分享,並建立起臉書群組,當時他並不知道,原來It’s just the beginning!

視MM2H為「水泡」

在交流群組內,胡偉權見盡當下港人心情。首次擔任管理員,本着寧缺勿濫原則,設定人數不超過999,嚴選組員確保非誠勿擾,並禁止政治表態。起初女兒都質疑,群組門檻太高、規則太嚴,豈料短短60天,他已婉拒了1100個申請,背後反映「港人很迫切!」

無論單身、年輕夫婦,還是退休人士,大家都是高學歷專業人士,群組內有建築師、會計師、公務員,甚至紀律部隊成員。這位過來人感受到港人的灰心與絕望:「有能力的都想離開,原因未必全是政治,還有生活指數(cost of living)及生活空間(living space),香港很有壓迫感。」

2017年,胡偉權透過「第二家園」計劃(俗稱MM2H)移居馬國。計劃原意吸引退休人士,後來放寬,但移居不等同移民,獲批者不享國籍,沒有國民待遇,「說白就是10年旅遊簽證」。儘管如此,目前許多香港年輕家庭前仆後繼,胡偉權坦言他們視之為「水泡」。

同是「水泡」還有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俗稱BNO)。眾所周知BNO沒有居英權,最多免簽證逗留6個月,但自反修例後,續領人數創新高。英國內政部顯示,今年首八個月簽發量,已高出過去7年全年平均六成,單是6月至8月已達逾2.3萬本,比2014年傘運還要多。MM2H和BNO變城中熱話,反映出港人急需「逃生門」。

第三浪移民

醞釀多時的移民潮,港人開始付諸行動──今年6月起,無犯罪紀錄證明書(俗稱「良民證」)申請數字急升﹝圖一﹞,至10月累計逾1.5萬宗。寰宇移民資深顧問伍家穎告訴記者,近來電話接不停,「試過一天七十個查詢!」她表示,近月諮詢急增五至七倍,申請辦理高兩三倍,「大家都是想買多份保險!」

回顧歷史,香港經歷多次移民潮。早期追溯至六七暴動後,當年同樣動盪不安,比較富裕那批港人選擇移居,尤其新界原居民。第二波則圍繞前途問題,因為八九十年代,香港出現多個重大歷史轉捩點,包括中英談判、八九民運及九七回歸。1980至1995年間,便有60萬香港人移民。

反修例風暴將改寫香港歷史。今次移民地點已擴至歐美以外其他地區﹝圖二﹞。伍家穎透露,目前最受歡迎的是台灣,客戶亦趨向年輕,有大學生未畢業已申請移民。

獨立經濟學者關焯照估計,這次影響更見深遠,事關港人「死線」逼近:「距離2047年只剩28年,除非能保證五十年後不變,但即使是《聯合聲明》,中方已視為形同廢紙,試問港人還會信嗎?」當下信心危機,比八十年代更嚴重,「很多人已不再認為香港是法治之區」。

制度建立經年累月,摧毀卻是瞬間。對前景失去信心,早在政府堅持修訂《逃犯條例》開始,損害了外資對香港金融中心的觀感。隨着事態發展,特首啟動《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更削弱司法公正透明;近日,高院裁定《禁蒙面法》違憲,人大法工委及港澳辦竟公然批評,引起香港司法界嘩然。

法治變人治

關焯照指出,商界很重視法治。西方奉行法治社會(rule of law)講究三權分立,跟中國「依法治國」(rule by law)強調三權合作不同;前者是法治,後者是人治。而外資相信香港,正因後者是全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地方,「但現在外資很擔心」。

潛在外資已經流走。港大經濟學教授鄧希煒,此前任教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與當地初創及風投熟稔,他向本刊透露,「原有意投資香港的公司,已轉往新加坡」。

他解釋,目前美國排華,已經出台實體措施,導致很多華人科學家遭殃,連影音串流App「抖音」(TikTok)都跟中國「割席」以謀求上市;中美新冷戰下,香港原為許多企業的「折衷方案」,考慮將總部遷至此,但現在都紛紛轉軚。

背後原因有三:一、暴亂帶來不確定性;二、中國對「一國兩制」干預甚多;三、《人權法》讓白宮可隨時單方面視香港為內地城市;如是者,跟上海及深圳分別不大,所以「目前心態就是保持觀望」。

在香港境內,11月初,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公開表示,已有外資正檢討搬走香港總部;高盛估計,6月至8月,香港資金流向新加坡達40億美元,但淡馬錫行政總裁何晶則強調,香港資金人才實際可流向全球。估算還未反映10月《緊急法》實施的影響。

——節錄自十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