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抑港扶深圳、澳門 得不償失
2019年12月12日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過往,不時有香港不聽話已遭拋棄,中央改而扶植競爭對手的論調。回歸初年,「滬港爭寵」甚囂塵上;2014年佔中後,深圳成為香港「強大競爭對手」;反修例風暴愈演愈烈,與香港一水之隔的澳門突然冒出。

日前,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局長何曉軍透露,正協助澳門成立證券交易所,計劃已上報中央,矢言要將濠江打造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本刊向澳門金管局查詢,當局表示已經委託國際顧問公司,正進行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的可行性研究,特別是中葡金融服務平台。

地下變地上?

相較香港,澳門「聽教聽話」,對於中央來說,似乎更值得信賴!同樣是「一國兩制」,澳門回歸後,經濟發展快,市民年年有錢派,IMF預測到2020年,人均GDP將達14.3萬美元,近兩倍於香港的7.03萬美元。

記者日前赴澳門,進行其「取代香港」的可行性研究,率先拜訪當地最高學府─澳門大學的金融及商業經濟學系。

原來澳門賭場都需要金融,該學系課程統籌人李卓雄副教授便告訴記者,很多畢業生會在賭場就業,處理核數和投資等工作。事實上,澳門向來都有幫助國家資本「走出去」,甚至做到「引進來」拿取外滙的效果,只不過這種「金融中心」(賭場)是以「地下」形式運作;至於「地上」那種金融中心呢?李卓雄承認:「澳門要從零開始。」

啟步時的定位很重要。李卓雄認為,澳門最大潛力考慮兩類業務:一、高科技金融,專攻初創融資需求,尤其是廣東省。他指出,目前該省只有約600間上市公司,數量僅佔全國新興企業約1.8%,香港及深圳上市門檻較高,澳門作為新興市場,有望填補空間;二、開發葡語國家市場,可配合「一帶一路」國策。

不過,「澳門沒有股票交易所,很缺乏相關專才,所以很大機會都是從香港引進」。李卓雄本人,就是香港出生,在港大畢業;他以當地輕軌為例,擱置十餘年,近期迅速上馬,已準備啟用,「營運就是靠港鐵」。他說,在澳門只要有政策,所有條件皆可創造出來。只不過記者與大部分澳門人傾談後,他們對於澳門有機會成立證券交易所都一無所知。

取代說法兒戲

澳門非獨享國家厚愛,前輩大有人在。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每年會發表兩次「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便顯示,獲中央批建「先行示範區」的深圳,首次躋身全球十大,連跳五級排第九,助內地城市再下一城,進佔十大金融中心,內地共佔三個席位〔見表〕。

然而,這代表上海、深圳,甚至澳門能夠取代香港嗎?前重慶市市長、堪稱中國官場「不倒翁」的黃奇帆,近月於公開場合便斬釘截鐵指出,無論再過多20年,抑或30年,北京、深圳或其他內地城市,哪怕經濟總量是香港兩倍,甚至是三倍,「香港的地位照樣是不可取代!」

他強調,不要用GDP來衡量香港,指出香港只有700多萬人,跟人口達千萬的內地城市,甚至上億的省份作比較,沒有很大意義;相反,過去四十年來,中國要引進外資,過半數卻是來自香港,即使到去年,香港在中國引進外資總量,比例仍然高達54%,皆因全球資金都會視香港為入中國的「跳板」。故此,若以為香港現在亂了,就用深圳來取代──黃奇帆形容,有這種想法都是「小兒科的文字,沒什麼意思」。

換血於事無補

真正令香港無可取代的,關鍵在於普通法,澳門並非行普通法。「中國有十三四億人口,國內出現許多金融中心不足為奇,問題在於遠未稱得上『國際』。」

獨立經濟學者關焯照向本刊解釋,要做到「國際」首要與西方制度接軌,如是者先是法制,然後就是沒有資本控制,「中國連境外提款,每年都限制不得超過十萬元人民幣,哪有金融中心會這樣?」

關焯照分析指,癥結在於意識形態不同。首先,金融中心存在不同市場,例如股票、債券等,很講求資金自由流動,但即使是上海自貿區,他批評都是表裏不一;

其次,外國金融中心完全是自動化,並非由頂層設計,但中國卻很控制,每件事都由上而下,「內地根本不相信西方那套普通法,所以永遠都無法複製香港」。

——節錄自十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