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之父魏華星:只做社企非出路
2019年12月31日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魏華星有「社企之父」的稱號,說話也像一位慈父,諄諄表達己見。從商多年見慣風雨,但談到這次政治事件,仍難掩心中失落,痛心多年投入的努力,如同堆沙城堡,抵擋不住驚濤駭浪,「一下子沖來,什麼都沒有了,我們都感覺很無力」。

經一事長一智,他歸納出以「project」形式培育社企,未能有效解決社會矛盾,「別人對我們有期望,但我們沒有做到,規模太細,不夠影響力、能力改變社會。」他承認,單靠投資,用2至3年時間培育一間社企太慢,「現在沒有那麼多年,2030需要做到嘢,令下一代有希望」。

舉例說,基金其中一間社企「要有光」推出「光房計劃」,以可負擔租金出租百多間房間,讓單親婦孺有安全、有保障的住所,及後更吸引多間非政府組織(NGO)仿效,但要解決日積月累的港人居住問題,明顯是杯水車薪,「社企最大好處,是可以跟不同人合作,現在好像圈了自己出來,成為另一界別,有點本末倒置」。

簡化問題 無濟於事

面對當下種種危機,先要溯本清源。他說社會衡量問題和標準過於「簡單化」,無助深入剖析。比如說,學生優劣?看成績;經濟高低?看GDP,「這些指數好愚笨,看不到深度,亦沒有廣度」。

正如提到時下躁動不安的年輕人,坊間往往以不同「理論」包裝解釋,例如上位無望論、無樓論、廢青論。經常接觸青年的魏華星認為,他們的抑鬱源於看到制度崩壞,卻失去改變的希望,「從小受教導不要講大話,當看到制度說謊,他們會好『䒐䒏』,這才是真正嬲的原因」。

「就算不是居住在板間房,但看到公公婆婆那麼慘,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他們內心都不安,覺得制度很差。」他表示,時移世易,現在早已不是空談物資的世代,更重視「形而上」,對社會期望更高,「年輕人可愛在於不太為自己着想,不是用錢、樓便可以收編他們」。

於今次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超過6000人被補,接近四成是學生,有人形容他們是廢青、暴徒,破壞社會安寧。魏華星曾於2011年當選香港傑青,他又如何評價新一代年輕人?「好有希望」。他憶述,有位立場建制的朋友,也責罵身邊的商界人士,「你說他們廢青那麼多年,睇下他們幾勁?你不同意做法是一件事,但遇上對的事,能力好強,只是我們舊世界的人不懂利用。」他盛讚新一代有腦、有心、有力,只是在等待新時代來臨。

魏華星熱愛長跑,認為是「世上最公平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魏華星熱愛長跑,認為是「世上最公平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business2.0興起

2014年,民間智庫「三十會」部分理事曾於《信報》撰文,題為「沉默,就是愧對社會」,就法治、新聞自由、透明制度表達擔憂,直指「極權社會的烏雲來勢洶洶」,魏華星是聯名作者之一。同年9月,隨着人大定下「831框架」,佔領中環運動啟動,港府以催淚彈、武力驅散示威者,他辭去所有公職表達不滿。

5年過去,香港再陷政治漩渦。雖則他對政府數月以來的回應極為失望,但坦言與其等候轉變,倒不如先由民間自發做起,笑說「不抱期望才有希望」。筆者再三追問,政府手握大權、千億財政盈餘,為何不能帶頭改變?他強調並非替政府開脫責任,但經歷此事,明顯看到決策時有盲點,期望出現落差反會帶來更多不滿。

「我們做社企的對社會都有好多不滿,否則不會出來。」他說不滿可以分為兩種,一種能帶來希望,另一種導致暴力、分化,唯有嘗試去改變,才能減低無力感。

過去,他一直培育各種新社企,融入營商技巧,務求「賺錢」與「慈善」並行,近年卻改變策略,逐漸減少投資新社企,反而致力於商界傳播「社會投資」、「創效投資」等概念,推廣「business2.0」,令投資者獲得回報之餘,亦能改善社會。他說,雖則這不是唯一方法,但有助「拉闊戰線」,「過去工作小修小補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有光環,若要改變社會,商界本身都必須有新思維」。

他解釋,由商界主導有三大好處。第一,增加資源,提升影響力及規模。第二,源頭着手,部分社會問題如消費過度、環保,或多或少來自「賺到盡」的商業手法,由上而下改變營商心態更有效。第三,迎合趨勢,公司有助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優秀年輕人才,營造變革氣氛。

踏入2020年,他以「息」作關鍵字,意指「休息」、「暫停」、「棲息」和「從心出發」。(黃勁璋攝)
踏入2020年,他以「息」作關鍵字,意指「休息」、「暫停」、「棲息」和「從心出發」。(黃勁璋攝)

只求profit注定失敗

「今日公司只講profit而非purpose,將會成為舊世界的失敗者。」近年商界捲起新潮流,隨着企業交棒新一代,他們不再滿足於追求雙重回報或企業社會責任(CSR),更重視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

自2014年開始,魏華星透露已有不少商界、家族基金來電查詢,希望為社會出一分力。「今日與其用數百萬、千萬賣廣告,倒不如做實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他直指民間「眼睛是雪亮的」,誰真心做事,誰魚目混珠,市民自有公論。

數年前,他決定與戶外品牌Protrek合作,定期為弱勢人士舉行戶外活動,同時開設新概念店,專門出售用環保或再生物料製的戶外用品;2017年,基金又主辦「合廠」計劃,透過彈性上班時間及託兒服務,讓基層婦女重投職場,更成功吸引香港品牌如雅蘭床褥回流生產;去年9月,新世界發展宣布與社企「要有光」合作,捐出100萬呎農地建立「光村」,首100個單位有望於2022年落成,目標惠及1萬人。他說,現正與不同人討論合作,惟暫時未能透露更多計劃細節。

「幾十年前出現政治事件,大家會組成think tank,但今日我看到很多do tank。」展望2020年,魏華星以「息」作寄語,除了是肉體上休息,心靈同樣需要,「重新擁抱價值觀,以錢掛帥的資本主義已是過去式,現在式是找回工作意義。」他確信,這次事件是香港人的集體覺醒,清醒過來,絕不會甘心再睡。

——節錄自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