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投資機遇 五大關鍵領域
2020年1月20日

金融界近年已出現「環境、社會及管治」(ESG)的概念,強調資金也應投資在負起社會責任的公司身上,包括業務要環保(E, Environment),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減少廢物,亦要回應社會關注(S, Social),例如聘請及擢升員工能否做到性別及種族平等、經營時關注動物權益、兼顧人權狀況等等,並應有良好公司管治(G, Governance),良好勞資關係。類似債務評級的ESG評分也應運而生。

撰文:謝世民 資深傳媒人

基金公司推相關概念基金

高盛、瑞銀、摩通等不少大行過去幾個月都相繼發表了報告,相信2019年是氣候變化議題的轉捩點,更多政客和民眾開始認真看待這個危機,相關應對政策將陸續出爐。有些基金公司已有推出相關概念的基金,例如施羅德有Schroder IS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quity,普通散戶可以向各基金公司查詢。從行業來說,以下五大範疇值得注意:

能源:燃料是溫室氣體排放來源的大戶,佔超過七成,單是供電及暖氣系統的能源已佔超過兩成,因此能源業是最受氣候議題影響的行業。大家很容易就會想到作為化石能源替代品的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等都會受惠,但作為能源轉型的配套──能源儲存及節能技術──卻較受忽視,這兩方面將是環保能源的下一個重點,相信有很大的增長潛力。一些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不穩定,例如陽光和風力很受天氣影響,因此需要儲存能源的技術,美國公司Generac便是研發這類技術。另外,減少用電是減排的另一個方法,如何更具效益地使用能源,尤其是在家居及辦公室,也會備受重視。

食物:農業是最受氣候變化打擊的行業,但也是暖化主要元兇之一,大概11%溫室氣體來自這個產業,僅次於能源,所以農業技術創新也商機處處。農業主要是透過畜牧業而排放溫室氣體,牲畜會發放大量這類氣體的,而農業也影響到土地運用,用得恰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規劃不當,則加劇暖化。垂直耕種、人造肉等新技術,可以令農業減排,而找出方法去提高收成,例如香港有初創公司Farmacy HK,可在室內耕種,減省農業所需空間。另外,善用廚餘和減少食物浪費,可令需要生產以餵飽人類的食物減少,從而達至減排的效果。

運輸:除了家居和工廠,能源還主要用在運輸工具,大概一成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運輸,是第三大來源。電動車就是受惠氣候變化議題的最好例子,未及轉型研發電動車的傳統車廠都受打擊,這也說明了為何投資者或是商界應及早洞悉氣候議題對自己的影響。現時仍有不少新企業加入,例如台灣的Gogoro研發電動電單車。航空業是另一個隨時大受拖累的範疇,投資航空公司宜同時留意他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情況。此外,新興運輸模式,例如共乘汽車,以及降低貨物重量的技術,從而減少送貨時運輸工具使用的能源,都值得留意。

減少廢物:垃圾處理只佔3%溫室氣體排放,但始終減排就是環保議題的一個分支,當各地政府着手對抗氣候變化,肯定也會在其他環保問題上推出新措施,而事實上推動加強回收和再用的循環經濟是個方興未艾的概念,因此這個範疇的投資機會不容忽視。在英國,企業Winnow就為餐飲業提供智能廚房,全面監察什麼食材被拋掉,讓餐廳更準確地購買食物存貨,減少浪費。

環保物料:建築等不同工業使用的物料,生產時已排放不少溫室氣體,其中水泥排放得最多,因此建築業已在嘗試減少使用水泥,而水泥業也在研究如何令水泥變得低碳。而為了迎合工業對減排的需求,也需要尋找新的物料,可能是以新技術全新創造一種物料,或是把現有的物料,透過新技術而變得更環保、更廣為使用。

看了這些產業的介紹,便會發現,他們不只在應對氣候變化,還在回應其他問題,甚至是因為社會生活模式全方位改變而應運而生,因此無論氣候變化政策進展如何,這些產業都有亮麗的發展前景。例如,能源本應多元化,減少依賴石油;另外,各地早已告別八十年代的消費主義,人們消費時更着重質多於量,甚至是對心靈、健康等作出要求,人造肉、循環經濟等也同時回應這個改變。

除了賺錢,有專家亦警告,投資時忽視氣候變化會蝕大本。獲聯合國支持的組織Principles of Responsible Investing上月發表報告,預測100間在減排方面做得最好的大公司,市值在未來5年會增長33%,共增加7000億美元,但同時警告,100間排放得最多溫室氣體的大型企業,其市值同期會合共蒸發1.4萬億美元,即少了43%,當中以化石能源公司會面臨最大打擊,尤其是煤企。

——節錄自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