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壓黃色經濟圈恐弄巧反拙
2020年1月31日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數月來黃色經濟圈引起百家爭鳴,討論這種模式是否可行?記者以「黃色經濟圈」為關鍵字,透過慧科(Wisers)簡單點算本地媒體提及次數,範圍包括報章、網站、雜誌的報道與評論。於反修例風波初期,黃圈名不經傳,直到10月中才有數篇文章,後來卻突然由約70篇(11月)增加至超過300篇(12月),今年1月截至月中約有250篇報道,預料將再創新高。

眾多媒體中,建制媒體《大公報》及《文匯報》密切關注,由11月僅有1篇文章,升至去年12月逾30篇,今年一月中亦累積超過40篇,形容黃圈的說法愈來愈多,例如「黃色笑話」、「納粹經濟圈」、「暴徒經濟圈」、「惡霸經濟圈」等等,更不時親自「放蛇」試食。有網民形容批評文章猶如「每日一篇」,甚至比美國早前通過「人權法」時反應更大。

黃色經濟圈的討論後來更上升至中央媒體。1月初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黃色經濟圈」是香港經濟文明之恥>,認為黃圈剝削市民選擇權力,做法猶如德國納粹黨和美國南方奴隸主,注定是笑話。

跟隨其後,央視亦發表評論文章,指有人提出「黃色經濟圈」,將政治戰場轉向民生、經濟兩大範疇,批評是意圖以經濟術語包裝暴力衝擊。文章強調,「建立黃色經濟圈,擺明就是要搞經濟港獨,根本就不可能,香港有700萬常住市民和大量流動人口,單靠本土資源是養活不了自己的。香港與毗鄰的內地在水、電、氣供應等民生領域早已深度一體化。香港80%的淡水、25%的用電、100%的天然氣都來自內地。

以「經濟港獨」形容黃色經濟圈的說法並不陌生,去年12月全國政協委員周春玲便以此為題,於《大公報》撰文詳細分析。文中首先釐定「經濟圈」概念,認為「一般是以地域形成具本地特色的綜合產業圈」,而黃圈只是支持暴力的商店自成一體,打擊及封殺反暴力的商店,用「經濟詞彙」包裝成政治運動。

周春玲又指,香港成功之道在於過去「打開門做生意」,任何人都可以辦企業,如今卻以黑社會手法強迫企業表態,將原本多元化的香港,扭曲成單一無援的小經濟,雖然影響不到大型企業根基,卻傷害中小企業,帶來失業潮,「實質上是摧毀香港經濟的『汽油彈』」。本刊曾經邀請周春玲受訪,惟她以工作繁忙為由婉拒。

到底經濟學如何定義「經濟圈」?黃色經濟圈是否代表「經濟港獨」?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有其獨特解讀。

全球化下「純本土」難

「經濟學上沒有一個定義㗎!」問及何謂「經濟圈」,徐家健這樣回應:「就算依家有又點?他們(支持黃圈者)都未必跟,定義不是太重要。」他認為,初期黃圈的概念只是關於消費者感受、經驗,「大家在餐廳討論新聞,藍、黃食客碰上便吵架。老闆為免爭執,思考如何令環境更適合不同政治的人,留住客人。」後來才慢慢演變成杯葛、支持同路人的說法。

部分人覺得黃圈要自給自足、不買中國貨,但根據徐家健觀察,現時大多數人不至於太極端,目標只是追求「愈黃愈好」,重點在於是否能推動運動或協助「同路人」,而非生產來源,「當某些人可以杯葛民主自由言論者,黃絲亦以類似做法幫助他們,性質上沒有什麼不同」。

全球一體化下,產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坦言很難追求「純本土」貨品。曾經有輿論建議斷絕內地供港食物,例如米、肉類、食水,打擊黃色經濟圈,或者黃色經濟圈只能用本土商品。他認為作用不大,「現在好多食物都是外國貨,而不是內地,cut當然有影響,但不難找替代(見圖)」。

黃圈是經濟港獨?

「我們的確購買很多大陸貨,但不代表沒有便好慘。」他認為,關鍵在於有沒有代替品,而不是交易金額。「有點像中美貿易戰,當美國不買中國貨,可以貴少少到其他地方買,不一定沒有了便好慘;但如果中國科技公司不能買西方、台灣晶片,就較難找替代品。」他指出,沒有東江水供港前,本地亦有水塘,不等於立即渴死;近年政府也研究海水化淡,雖然價錢較高,部分人認為現時缺乏選擇而贊成。

至於黃色經濟圈是否「經濟港獨」,徐家健說身邊大多數人都沒有此想法,反而更關注「一國兩制」是否變形,「點樣是港獨?這是好政治的概念」。他認為,消費選擇與港獨不能相提並論,他們不是想奪權獨立、建立政治實體,只是經濟不景時幫助同路人,「以前罷買日貨,或是國內朋友不吃內地奶粉,這又是什麼『獨』呢?」

「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支持黃圈者經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其實,好多時香港人都只是三分鐘熱度,平息後變得沒有所謂,但如果太多壓制的評論,反而刺激他們繼續做,弄巧反拙。」

徐家健憂慮,「經濟港獨」的批評無助事件降溫,每當有批評文章,反而提醒了黃色經濟圈支持者繼續堅持。

「示威活動影響經濟,部分商店生意不佳、裁員。黃絲主要希望幫助同路人生意不要跌太多、可以生存。從這角度看,他們是成功的。」徐家健認同黃圈對香港整體GDP影響不大,政府亦非因此高調反對,而是擔心這種意識形態融入日常生活,阻礙維穩工作,「比如內地不可紀念六四,只有香港可以,但都是一年一次。現時黃圈卻是每日生活都能做到,提醒風波未完。」他指出,官方根本不介意GDP,歷年都有抵制行動,即使打擊經濟,但都照樣做。唯一不同是,今次抵制對象互換了。

黃圈維持近多月,部分人開始形成消費習慣。徐家健不認為政府短期或中期內,可以徹底解決問題,「他們可能覺得,成本比較高的暴力抗爭手法已到盡頭,才會想到和理非、成本低的方法,黃圈或是另一條出路」。

街頭暴力減弱 重回制度抗爭

「如果不是梁振英提起港獨,根本沒有人留意,搞到個個都拿本書(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來看。」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支持黃圈的市民大部分只是和理非,並不希望港獨。他又表示,沒有留意左派報紙激烈批評黃色經濟圈,但同意「唔講好地地」,一講反而引起注意,「你咁驚呀?可能真是有料到,部分人於是盡量想搞大黃色經濟圈」。

——節錄自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