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的兵馬俑,嚇退紐約自由女神?
2020年6月4日

撰文:丁望 當代中國史專家

這幾年,北京政局左轉。在「亞文革」中,外交和「外宣」的戰狼四處出擊,「活學活用」毛的極左一套,有的也搬出秦始皇「高大形象」。

近日,最熱的「外宣」網絡話題,是短片〈病毒往事〉(Once Upona Virus),以樂高(Lego,積木)造型的兵馬俑和自由女神對話,嘲諷美國抗疫無方、一敗塗地,又推卸責任「甩鍋」。

在推特上線的短片中,西安的兵馬俑(1974年發現)戴口罩,用教訓口吻諷刺紐約的自由女神(1886年矗立),說她不聽疫情警告,後又「撒謊,抹黑中國」,最後是失態:漲紅臉,吊鹽水(點滴)。

北京官媒稱,瀏覽者甚眾。自稱「愛國者」在網上留言,表示讚賞「狠狠炮轟美帝」;但有人認為,面對全球瘟疫不應挖苦自由女神,有自由總比沒自由好;有人則說,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是從武漢擴散出去的,要有點歉意才是。

說戰狼文化 有三大偏失

以瘟疫為話題的網絡戰、外交戰狼的「亮劍」,雖贏得極左粉絲喝采,但在外交界、知識界引起的爭議大。一批體制內的外交官、教授,公開表示不認同「戰狼文化」,傾向於老一代的「韜光養晦」;他們認為,應避免過分張揚、自吹為宜。〔見表〕

爭議的背後,暴露「戰狼文化」的偏失:一、歷史盲點,二、幸災樂禍心態,三、義和團、紅衛兵式的仇外暴力傾向。

以〈病毒往事〉的網絡戰為例,把秦始皇兵馬俑作為「載體」,宣揚「大國崛起」,配合宣傳「中國方案、中國效率、中國貢獻」和「引領全球治理」,實有歷史盲點。

1974年,陝西省西安市臨潼秦始皇陵外圍發現兵馬俑。挖掘以後,官方就以兵馬俑向外宣傳「中國古代文明」。這些年,官方鼓吹「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把兵馬俑視為「大國崛起」和「中華盛世」的標誌。2018年3月播映的所謂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號稱「大國雄姿躍然全片」,突出「大國自豪感」。

兵馬俑的陶塑工藝,雖有考古和美術史價值,但不應以此向外炫耀「中國古代文明」,掩蓋秦始皇專制統治對民眾的災難。

早在幾年前,就有國際史專家提到炫耀兵馬俑失當,觸及造兵馬俑的工匠事後被殺。

嚴肅、理性的文化史著,也可助有歷史盲點者,從「愛國」亢奮中清醒,例如《中華文明史》第3卷。針對秦始皇兵馬俑,它說:「統一與暴政的見證」。

它認為,整個人俑的造型,「顯得呆滯生硬而缺乏個性」,旨在顯出「整齊劃一」,「形成威嚴肅穆的氛圍,釀成令人壓抑的威懾氣勢」。言下之意,是按照當時的政治需要造陶塑。

當今利用兵馬俑擴大「外宣」,也與宣傳「大國崛起」和「強亮劍震懾力」的政治需要有關。

《中華文明史》指出:「燒製這近萬件碩大的陶俑、陶馬,要花費多少勞力和時間。為了製作這些對老百姓無用的喪葬用品,又吞噬了多少百姓的血汗乃至生命。因此它們也正是秦始皇時暴政的象徵。」

以秦始皇的暴政象徵,去炫耀「中國古代文明」,甚至說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種動力,豈非是歷史盲點?

義和團主義 愚弄一群人

歷史的盲點,不只在中華傳統文化範圍,還在於對外國(或境外城市如香港、台北)的了解不足,衍生「戰狼文化」的「義和團氣息」,激化排外的仇恨之情、幸災樂禍心態。

外交史專家資中筠,就「大國興衰」提及一些人的「虛驕之氣」,呼籲「了解外國,特別是世界發展和歷史」。又說:「通用的教科書往往觀點陳舊,取材偏頗,且常有不少誤導」。

在2018年重刊於愛思想網的一篇文章,她說:「由於GDP的體量而財大氣粗⋯⋯以排外為愛國」,「繼『洋奴』之後,『漢奸』成為國罵,帽子滿天飛。」

今年4月,北京的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刊出署名「中華女先生」的評論〈庚子年的憂患〉。傳「中華女先生」就是資中筠。

文中提到此次瘟疫中,「自己瘡疤還沒有好,就為他人的流血歡呼」,「一個外國政要(按:指英國首相約翰遜)的患病竟遭來幾十萬點讚,⋯⋯嗜殺和殘酷,喪盡人性」。

它說:「百多年前是以種族分界,非我族類;後來以階級分、以路線分;現在祭起國家主義大旗,只要披着愛國的外衣,凡被列入敵對勢力者就可不以人待之,凡反對此類言行者就加上漢奸的帽子。」

它慨嘆「只要義和團行動仍被肯定為愛國,⋯⋯我們就難以作為現代文明國家自立於世界各國之林,民族災難尚未有盡期。」

引領全球說 未獲得認同

在戰狼四處出擊時,官方「外宣」的主調,是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自稱「引領全球治理」。

官方的「外宣」稱,政治權要「提出的中國方案,蘊含着傳承千年的中國智慧,指明了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顯示出卓越政治家和戰略家的高瞻遠矚和宏大視野,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此說沒有也不可能在西方建立共識。自稱走近「國際舞台中心」而要擴大話語權,反而引起西方的警惕、防範,壓縮了對話、溝通的外交空間。靠秦始皇兵馬俑炫耀「中國古代文明」和「大國崛起」,自難有成效。

歷史典籍《國語.晉語》謂:「少族而多敵,不可謂天。」就國際關係而言,有溝通、共識的族類(族群)太少,而樹敵太多,很難獲得「天」助,陷於孤立狀態。這是值得後人思索之處。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