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語看國情:內捲化、加速主義
2020年9月30日

中國內外形勢面臨逾半世紀未見之大變局,這種形勢亦催生新思維、新概念以至新詞彙之湧現,例如近日流行的「內循環」、「內捲化」、「加速」等「潮語」,既從不同角度折射中國國情及民情之最新變化,彼此亦相互關連,合起來就構成了狂風驟雨裏的中國最新圖像。

撰文:高天佑《信報》專欄作家

內循環:國策提早大轉向

在四個「潮語」當中,「內循環」是最正式的一個,屬於中國政府鄭重提出之最新國策大方向。今年7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南海的「企業家座談會」上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中國必須轉變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儘管習近平及很多權威人士都強調,這種轉型「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又謂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愈開愈大」,不過大家都明白,所謂「新格局」必然跟此前數十年「舊格局」有很大分別,主要在於中國經濟過往以「外循環」(資金和市場「兩頭在外」)為主體、「內循環」為輔助,今後主次易位。

理論上,所有大型經濟體邁向發達、成熟階段之後,必然會愈來愈依賴內部的技術、資源、市場作為發展動力,包括美國、日本等大國也走過這條路(目前美、日GDP各有約70%和55%由內需帶動),所以從「外循環」轉向「內循環」可說是必然趨勢。

不過中國眼下的轉型有兩大問題,首先是「來得太早」,全因美國牽頭打壓,包括採取加徵關稅、科技制裁、政治施壓等手段,勢要推動「中美脫鈎」。在此形勢下,中國被迫倉卒轉向「內循環」應對,但在技術、資金、內部市場等方面恐怕都未夠成熟。

其次,美、日等大國在轉向「內循環為主」之後,依然很倚重國外的技術、資金和市場,真正達致「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理想局面。可是中國現時面對外部政治力量打壓,儘管自己無意關上大門,卻恐將被「堵門」,例如高端芯片、光刻機等關鍵技術難再從國外輸入,製造業外貿受「去中國化」及關稅衝擊,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亦多險阻(如華為、TikTok、大疆)。在此情況下,所謂「雙循環相互促進」恐怕只是主觀良好願望。

內捲化:愈努力愈貧窮的悲劇

面對被迫的「內循環」轉型,國內有些人充滿信心,認為中華民族定能衝破一切難關,再成最大贏家;但也有少數人比較悲觀,擔心「內循環」難免引致「內捲化」悲劇結局。「內捲化」(Involution)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有時亦譯作「過密化」),由美國學者Clifford Geertz於1960年代提出,當時他在印尼爪哇島進行田野調查,發現當荷蘭殖民者離開後,當地農民依舊每日辛勤耕作,投入愈來愈多人手,整個社群卻愈來愈貧窮。最後他得出結論,認為當地農民一味重複既有動作,並無引入新的耕種技術或模式,亦未能自行研發足夠的改進,在此情況下愈「努力」、投入愈多人手,只會令耕地愈趨貧瘠,產出效率愈來愈低。

後來學者們把「內捲化」概念引申,用來形容一些社會、經濟體或產業,不論外來或內生之改進皆不足夠,一味重複低效率的努力,同時愈來愈多人加入,造成惡性競爭,加劇資源損耗,終致不斷退步的悲劇。

舉例說,一個漁村最初有500居民,大家靠捕魚能夠溫飽。但隨着居民增至2000人,該漁村卻未能改進造船技術以赴遠洋捕魚,亦未能開拓觀光、食品加工等新產業,所有人都擠在近岸用舊有方式捕魚,很快令魚苗滅絕,村民比從前更貧困。至於為什麼有些社會、在某些時候能取得足夠的改進以避免「內捲化」,另一些社會在某些時候卻不能做到,這正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不過一般認為,在重視教育、創新、研發之餘,充足的對外交流及外部市場對於避免「內捲化」也十分重要。

最近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社交平台上,都有人擔心中國一方面被阻撓從外部輸入改進資源(例如被禁用芯片技術、收緊留學生政策及學術交流、阻礙資訊流通),同時單靠內部又未必能產生足夠的改進,尤其在現今全球化時代下,中國於被迫轉型「內循環」之後,恐將走向「內捲化」掘頭路,社會、經濟及文化不但無復此前40多年飛速進步,比起其他國家更是「不進則退」,在不同程度上如同北韓、伊朗、古巴或俄羅斯。

加速:朋友和敵人共同口號

毋庸置疑,2020年的中國面對很多困境,並令不少人心生不滿。例如一些被稱為「自由派」的異議人士,不滿政府當局奉行「戰狼外交」、實施左傾政策、限制國民自由、偏離「普世價值」;但同時有一些被稱為「毛派」的人士,不滿中國現今政策「不夠左」,內外姿態過於軟弱;此外還有一些底層打工仔或失業人士,不滿現今中國資本主義當道,痛恨僱主剝削僱員、996加班、貧富懸殊等現象。

有趣的是,所有這些不滿者儘管理念及主張南轅北轍,甚至互相敵對,卻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口號,就是「加速」,來自於所謂「加速主義」。

加速主義(Accelerationism)原本是一種相對嚴肅的社會學理論,由英國學者Nick Land於1990年代奠基,其主張為社會中某些技術或做法應該予以加速推進,藉以催生巨大變革。不過現今中國互聯網語境裏流行的「加速」,已跟最初的加速主義相去甚遠,皆因現時高呼「加速」的中國網民,是希望加速一些他們不喜歡的現象或趨勢,到最後達致「物極必反」效果。

舉例說,一些「自由派」人士不喜歡當今政府的左傾、戰狼、極權路線,卻又無力採取行動改變,於是便抱着「加速」心態,看到政府的相關做法時予以大力支持及熱烈歡呼,寄望這些他們認為錯誤的做法很快「撞板」,甚或到最後徹底失敗收場,事態方可望有轉機。

同樣道理,中國一些「小粉紅」網民也用「加速」心態看待美國政府對中國的打壓,認為「美帝」這些做法不得人心,很快會自招滅亡。此外,一些網民看到有企業要求年輕人「996工作」(朝9晚9,每周6日)時,也會高呼「加速」,認為如此剝削勞動階級勢必令「萬惡的資本主義」走上絕路,然後迎來真正的社會主義烏托邦。

可以說,這類「加速主義」是由對現實的不滿、無力感、犬儒主義和阿Q精神結合的產物。正因很多人都對某些現實深感不滿,卻又自知在現行體制及環境下無力改變,唯有寄託於「加速」期望帶來逆轉。儘管「加速」到最後是否會上演美好結局,其實大家都沒把握,相當虛無縹緲;更何況就算真的會「物極必反」,但事情在「變好」之前定必「變得更壞」,造成更多痛苦。

正因如此,當這麼多人不分立場都一致地高喊「加速」,便反映社會肯定存在着不小的問題。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10月號《FAAG泡沫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