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壇老行尊:時代不再屬於滙豐
2020年10月30日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過去,每當滙豐跌至重要的支持位,就會有人築起「血肉長城」護盤;今年,其股價一度跌破09年供股價28元、更不派股息,則傷透很多香港人的心,不過「有人對着滙豐會喊,但很多時間都是笑啊!」長情股東董偉向本刊表示。

只有買入 從未賣出

董偉今年已經91歲,他是眾利股票行創辦人,三年前公司賣盤後,自己隨後都宣布退休,不過時至今日,他仍會每天返中環「扮工」,十分緊貼市場行情,持股滙控數量更是「多到記不清」,「從來都未沽過!」

何解對滙豐情有獨鍾?主因無非回報吸引,董偉坦言,早期已經持股來說,現在埋單計數都「無損失」。「七十年代,滙豐股值達每股400元,後來拆股,不是派息,就是送股;即使2008年金融海嘯,銀行業首當其衝,滙豐股價持續低迷,每年仍會派息三四元。」他平心而論:「單單最近12年,數到派了多少利息嗎?三四十元。」

人稱「股壇教母」、香港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蔡陳葆心(蔡太)同樣向記者透露,家中還有實物股票,保守計達七八萬股,「滙豐是香港人愛股,但要數最老持股的話,恐怕是董偉跟我了!」

蔡太今年88歲,27歲已經在「金魚缸」(即證券交易所)闖蕩,「同人鬥撞、鬥快!我跑得快過男人」。她憶述,當年滙豐分兩隻——倫敦登記及香港登記,兩者價格差不多,派息都是一樣,不過前者就可慳印花稅。

至於幾時第一次買入滙豐呢?早在七十年代初「四會鼎立」時代,她已經購買。「從前股票經紀會『搬貨』,當時還未合併為聯交所,香港有四間交易所(即香港會、遠東會、金銀會及九龍會),由於收市時間不一,同一隻股票就出現兩個價錢」。如是者,蔡太每天穿棱不同交易所賺取差價,再儲貨長揸,即使派息都是「以股代息」。

「以前說『聖誕鐘買滙豐』,其實都是宣傳口號,因為年近歲晚,連續幾天休市,所以叫人趕緊買。」蔡太笑稱,自己當年沒有趁聖誕買入,不過認同是「傳統投資智慧」,「因為滙豐不會倒閉啊!」

曾幾何時,打工仔懂得買滙豐,已經足夠安享晚年。董偉就曾經有位客戶,從事剪髮行業,請他介紹幾隻股票,董偉不多說,只教他買滙豐,「你並非從事證券,沒有相關知識,更不懂行情,炒股票只會輸錢!」

後來,董偉再次與那位剪髮師傅見面時,後者竟然在辦公室喜極而泣!「他聽完建議後,果真實行起來,一有餘錢便入貨,買滙豐當儲蓄,到退休前,已累積到1萬股,相等於100萬港元。」

最終,剪髮師傅告老歸田,「他家鄉在揚州,就用了四萬五元建屋養老,屋外自己農田,自己種瓜種菜,過上很舒適的退休生活」。

昔日「股王」光環盡失,不過董偉認為,仍然有部分投資者,對滙豐是很珍重,包括他自己,「解放前,我已經在上海開設滙豐戶口,當年我只有18歲,從前企業在上海交易所掛牌,都必定到滙豐開戶,因為做生意方便很多;我1950年代來港,還是沿用滙豐」。

富豪投資銀行股

他憶述,當年銀行股選擇其實不多,一來美資大行JP Morgan及花旗等都不在港上市,二來早年沒有內銀股,所以論實力及聲譽,滙豐是不二之選,「叫我介紹其他,我都怕啊!」

有「富豪御用經紀」(客戶包括邵逸夫、包玉剛及董浩雲等)稱號的他還透露,從前有錢客戶的投資組合內,總會有一隻銀行股。

其中,曾連續五年蟬聯胡潤慈善榜榜首的余彭年,過去在眾利持股數億元,正是在2009年滙豐宣布以28元供股,後來跌至33元時,成功撈底掃貨;其後滙控回升至50、60元時,余老則開始沽貨,到70多元時沽清,高手也!

現在該撈底嗎?董偉坦言,自己暫時沒有再加注,畢竟局勢未明朗,新冠疫情未受控,還有政治問題未解決;不過長線而言,這位老股東始終相信,滙豐仍是實力股。

「買賣股票講求信心,今次滙豐弊在出爾反爾,對商譽傷害很大!不過都要認清,停派息非因欠債,而是政府規定,滙豐沒有壞賬,仍然賺錢,許多著名投資者,包括BlackRock仍在持股」。

於是,維持一貫風格,當長線投資,反正董偉不靠派息生活;另一邊廂,同為「長情股東」的蔡陳葆心,卻不再「長情」了,寧願「認輸」蝕讓,目前正在清理中。

愛股變「衰股」

哀莫大於心死!——一直以來,蔡太都是滙控「鐵粉」,即使歷經集團多年折騰,仍然不離不棄,停派息只是導火線,「鐵粉」都要「脫粉」的主因,是再看不見股王能夠「翻生」,「機會十分渺茫!」

她坦言,自己年事已高,長居外國的兒子,也不諳股票投資,倒不如「留現金好過留股票,靈活性更大」,所以在30多元價位時,她已經出售一半股份。

「無謂要年輕人看着隻『病貓』,滙豐很早已經病了,即使派息也不能復活。」蔡太批評,現在滙控管理層,更替不同以往,「舊人更有心機打理好銀行,相反新人傾向任其自生自滅!」

股民也不笨。她直言,老一輩股民對滙豐有感情,見到股價一落千丈會傷心,不過未必會沽貨,但年輕一代心態截然不同,「他們頭腦靈活,知道死守不會發達」。

中資未必賣賬

「時代不同!」兩位老行尊有感而發。董偉憶述,滙豐最輝煌時期,其股票在港股佔比,可高達50%;現在看來,恒生指數由科技股主導﹝表一﹞,騰訊很早已經是「新股王」,在宣布停派息後,滙控的恒指權重排名,更一度跌出三甲,被建行超越。

與此同時,昔日滙豐的成功要訣,無不是跟上香港發展步伐,在不同時期,均能扮演得勢企業的金融後盾,例如早年與「英資四大洋行」(怡和、和記黃埔、太古和會德豐)合作壟斷香港經濟。

到六十年代,見華資勢力銳不可當,滙豐亦順應時勢,調整策略,維持與英資大財團的聯繫同時,也積極扶助冒起中的華商,在兩宗世紀收購中,便於關鍵時刻,出手支持李嘉誠與「世界船王」包玉剛﹝表二﹞

之所以能發揮影響力,皆因在港英時代,滙豐在香港得天獨厚,扮演「準央行」角色——既是本地主要發鈔行(中銀要到1994才加入),發行70%以上法定貨幣及80%以上銀行鈔票外,還是港府主要往來銀行,享有穩固存款基礎,融資能力自然十足。

時而迎合老牌英資,時而向新興華資傾斜,滙豐則從中建立起網絡,獲取最大盈利。回到今天,滙豐即使想與各大財團的關係網抗衡,恐怕也未必那麼容易。

儘管滙豐財力仍雄厚,但正所謂「一山還有一山高」,若論銀行資產規模,當今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及中國銀行),可是雄據世界前四位的,不難想像「中資來港上市,也未必全部找滙豐!」董偉坦言。

再說,美資投行競爭激烈,現今的融資渠道,也愈來愈多,世界很早已非滙豐獨大;而且,香港正在經歷資本「洗牌」,滙豐地位將進一步備受削弱——《路透》近日便報道,中國擬發行60億美元債,更首次容許美國機構投資者,滙豐卻罕有無份,疑遭排擠。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11月號《滙豐背水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