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共富」=鬥地主?建制陣營倡進行「四次分配」
2021年10月4日

中央高舉「共同富裕」為國家策略,擁有龐大土地儲備的大地產商,會否成為針對目標? (路透圖片)
中央高舉「共同富裕」為國家策略,擁有龐大土地儲備的大地產商,會否成為針對目標? (路透圖片)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震散地產股

長實跌9.3%,市值蒸發157億港元(下同);新地跌10.3%,市值蒸發316億元;新世界跌12.3%,市值蒸發107億元;恒地跌13.2%,市值蒸發213億元。

9月20日單日計算,四大地產股合共蒸發約793億元,之所以全線捱沽,原因是有傳中央今年曾開閉門會議,向本港地產商下達「新任務」,要求他們將資源和影響力,用於支持北京的利益外,並要「守規矩」及愛國,以解決本地住房短缺問題。儘管發展商相繼澄清,惟股價仍難逃下跌命運。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實際上,在較早時間,香港已陸續有全國人大代表,撰文跟進中國「共同富裕」。工聯會會長吳秋北率先打頭陣,在文中指出,香港作為國家一部分,追隨國策責無旁貸,並建議港府對超過1億的應評稅利潤,上調利得稅率至17.5%(現為16.5%),意見引來商界批評。

其後,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也發表一篇長達3600字、題為〈資本主義的香港應追求共同富裕〉的文章,「共同富裕並非社會主義專利啊!」洪為民坦承,文章刊出後,反應不一,「有人認同,也有人不中聽」。

在內地,官員熱烈討論「共同富裕」,因為那是繼脫貧後,另一個舉國目標。去年,中國已宣布消滅絕對貧窮,不過各地區之間,仍存在很大的「發展不平衡」,意思就是貧富懸殊。

香港如何?參考用來量度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幾十年來持續攀升,2016年已達0.539危險水平〔圖一〕,不獨在發達經濟中稱冠,從「共同富裕」角度來看,香港比中國內地更強差人意!〔圖二〕

在中央財經委員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三次分配」。簡單來說,首次分配是由市場按效率原則進行;再次分配則由政府側重公平原則,通過稅收、社會保障等進行;而三次分配,就是建基於道德力量,作自願捐贈。

「共同富裕」追求「橄欖型」的社會結構,希望「限制富(為富不仁),擴大中(龐大中產階層),提升貧」。按照這個框架,本刊根據最近期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21年第2季),排列出全港332萬打工仔(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的收入分布〔圖三〕

堅尼系數有局限

相較中國,香港有現成配套,首先設立最低工資,再來為社會基層提供「安全網」,例如綜援。那三次分配呢?「慈善倒是香港優勢!」中銀香港經濟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告訴記者。

既然如此,為何香港貧富差距仍大?王春新拆解箇中原因:「0.539的堅尼系數,還未包括房地產,包括的話恐怕超過0.7,一旦超過0.6,已有爆發革命風險。」

如果零三年買磚頭,無論住宅還是工商廈,持貨至今都已升值五倍,「相當於香港10年的GDP總量,比18年來香港380萬打工仔所有工資加起來多,也比18年來幾十萬企業創造的利潤多!」

然而,房地產所創造只是虛擬收入,王春新一針見血指出:「在『共同富裕』上,香港需要『四次分配』,即解決房屋問題。」他解釋,這與香港「超級滯脹」有關。

香港陷「超級滯脹」

「八十年代,銀行職員不需要大學畢業,也可以用工資在北角購買一個1000呎單位;現在,即使是三個大學畢業生都買不起!」王春新道出這個置業難的殘酷事實。

他解釋,有別於歐美國家,它們的滯脹,主要由超發貨幣引起,而香港呢?則是因為放任炒樓,導致樓價急劇上漲所致,「人均GDP其實是不斷增加的,從1985年至2020年,就增加了6.5倍,只是我們的收入,永遠跑不贏私樓升速,因為樓價上漲是21.2倍」。

一直以來,香港潛藏兩個極端階級,就是「一半人有樓,一半人無樓」,然而樓價高速增長,導致收入分配嚴重傾斜,這解釋為何需要「四次分配」,王春新表示,背後有經濟理據。

他指出,全世界的房地產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歐美模式,由市場經濟主導,土地供應都由市場調控,再透過稅收調控樓價。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房地產都是實體經濟,真正帶動60多個行業,在美國就佔經濟比重約32%,為金融業的五倍;

第二種是新加坡模式,大概九成房屋由政府提供,私人住宅僅10%,也是注重實體經濟;

第三種是香港模式,以投資或投機主導,政府主要控制土地供應,高樓價也會帶動增長,惟收入一旦追不上樓價,則會淪為惡性循環;不幸地,港樓永遠是供不應求,「需求來自三方面:第一、本地居住需求,即剛需;第二、本地投資需求;第三、海外投資需求。」內地現時提倡「房住不炒」,許多香港人卻視樓是一個增值的工具。

不要迷信市場

日前,在回應內地提倡「共同富裕」,本港會如何縮窄貧富差距的提問時,特首林鄭月娥便強調,「香港是外放型、開放、資本主義社會」。

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則有不同看法。「香港政府經常都強調level-playing field(公平的競爭環境);然而,起跑線很難絕對公平,市場並不存在道德,只會愈來愈傾斜,所以由馬克思到《21世紀資本論》,甚至部分美國學者,也很清楚市場會失靈,甚至會被操控;一旦市場失靈,受害者只會是弱勢群體,因為強者永遠有辦法保護自己,甚至從中混水摸魚。」

洪為民提倡行「香港特色資本主義」,至於何謂「香港特色」?則需要社會討論、共同尋求。 (黃潤根攝)
洪為民提倡行「香港特色資本主義」,至於何謂「香港特色」?則需要社會討論、共同尋求。 (黃潤根攝)

他重申,自己並不贊成收入和財富再分配,只是認為香港需要重新思考追求怎樣的資本主義,「我們相信市場,但不迷信市場!」洪為民續道:「在香港,最關鍵的資產是樓,過去40年你有無樓,分別已經很大。」

援引新加坡組屋為例,他建議特區政府要使市民「有產化(Empropertyment)」,原因正是「有恒產者有恒心」,「其實香港都不遠矣!一半人已經有樓」。

凡此種種都涉及地產商利益。被問及是否「鬥地主」?洪為民的答案是這樣:「追溯歷史,當年為什麼會鬥地主?正因有些地主導致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些故事是真實存在,否則共產黨不會有群眾基礎;回到現在,國家都是打擊『為富不仁』,若真正推行全民『有產化』,也只會是大家當地主。」

王春新提倡實行「雙軌制」,一軌是市場,另一軌是「新居屋」,「定價跟家庭收入掛鈎,目標是讓80%香港市民買得起樓,尤其是年輕人,以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

在中國,政府強調「房住不炒」。一旦香港思維轉變,放棄高地價政策,未來大量造地建屋,相信物業增值空間,也大幅收窄,即使成為業主,亦難以尋租致富。

另外,摩根大通預計,發展商將面臨兩種情境:第一、被要求免費捐贈所有農地給政府;二、未來即使開發新項目,現金流折現估值,也將會是零。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