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智文:香港應先與國際通關!
2022年3月21日

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在香港生活半世紀,見證高低起伏,愛之深責之切,最近發公開信狠批政府抗疫訊息混亂,嚇怕商界。接受本刊訪問時,他直言,若香港遲遲不能與內地通關,需要考慮先與國際通關,這符合國家利益。談到疫後重建,他認為,當務之急是醫療體系及土地問題。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沙士vs新冠

零三年沙士肆虐,盛智文受政府所託出手拯救海洋公園,幾乎年年都有巨大盈餘。新冠出現至今已持續超過兩年,盛智文如何看待當年與今日?他毫不思索,形容沙士與Omicron根本沒有可比性。

「沙士只持續六個月,事實上當時場面很快受控,至少不像現在那麼嚴重。」

港府追隨中央腳步,堅持「動態清零」,其他國家卻紛紛揚言「與病毒共存」,這位商界領袖有何看法?他認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如今變成了政治議題,變成了中西方之間的政治工具。「回顧過往其餘國家表現,當西方國家經歷大規模感染,他們千方百計控制病毒,其實是在行『動態清零』。當確診數字受到控制,業務得以開放,人們也重返工作崗位,才有了『與病毒共存』的主張,但香港目前仍未處於『共存』階段。」

談及當年沙士肆虐時期的危機管理,盛智文提出,一旦Omicron消失,香港需要開放邊界,使旅遊業得以復甦。「這是能最快開始重新獲得收入的手段」,而且透過開關,可以引入人才及初創企業,令科技變得強大,當城市基礎建設開始運作時,將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屆時我們需要政府在私營企業和政府之間做很多商業、工業活動。」盛智文形容,與國際通關,「真的會是game changer」。

應先與國際通關

「香港在疫病流行前,是一個自由市場,進出容易,容許自由旅行,無論是『封關』或『隔離』,對我們來說都難以想像。」

盛智文非常關心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的表現,「國際社會感到被忽視。有許多外籍人士,因為我們『世界上最嚴的隔離措施』,決定離開香港,搬到其他地方,這對香港造成很大傷害。」他認為,隔離措施不僅過分嚴格,而且持續太久,導致很多國際精英流失。

「你不能永遠保持國際封閉,我們有很多外資公司需要來回旅遊,就算能夠透過Zoom進行視像會議,高管仍然需要進出香港辦事。我們應盡早放眼國際,並找到解決方法,率先與中國內地通關固然好,但一切都取決於封關會持續多久。」

「香港行一國兩制,但實際上我們是『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盛智文認為,中國需要一個國際化的香港,因此不僅僅為了香港與國際間的連繫,與國際通關,於中國而言也是大有裨益。「我們是中間人,我們把所有人連結起來,而這是中國所需要的。」

香港是中西互通的大門,那麼什麼時候能夠開放三地邊界?盛智文無法確定,他認為中央堅持不與香港通關,源於中國內地無法忍受疫症在中國再度大規模爆發,「中國內部政策非常嚴謹,當你擁有十四億國民,你必須謹慎行事。」既然與內地通關遙遙無期,盛智文認為必須考慮先與國際通關,「我不知這(封關)將持續多久,我們必須積極尋求與國際通關的時間點。」

盛智文對實際通關情況已有構思:「我還未正式向政府告訴我的想法,但北京冬奧實行了『氣泡式』閉環管理。他們能做到他們要做的事,然後離開,效果甚至比東京還要好。所以我想,香港與國際社會的交往上是不是也能參考呢?」如果與中國內地的邊界始終保持關閉,與國際通關是盛智文心目中的當務之急。「至少這樣能令香港起死回生。」

香港經此一「疫」,國際形象大跌,盛智文認為要恢復國際商界信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關。「這是一種恥辱。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機場、基礎建設、美麗風景,現在卻像個死城(ghost town)一樣。」盛智文深信,香港一旦真正開放,一切將順其自然地變好,香港只須持續做最擅長的事情,然後靜待通關一刻來臨。

盛智文對開放後的香港充滿信心,「我知道香港將繼續擔任中國、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連接點,我們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所有外國公司都想在這裏做生意、跟中國做生意。」問及不少外資高管遷移到新加坡,盛智文並不擔心,「新加坡的法律比香港嚴得多,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生意。其實人們只是受夠了香港封閉太久。」他認為,香港一旦與國際通關,良好經濟環境將立即捲土重來。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