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樂:資本市場忌內循環
2022年5月3日

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回流,對於香港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港股會否更同質化、投資者會否更依賴「北水」、監管會否更鬆懈呢?金融學教授陳家樂強調:「資本市場一定不能內循環,香港需要與國際互聯互通!」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中美就審計底稿問題爭持不下,美國堅持除非和盤托出,否則「不容談判」。雖見中方態度略為軟化,但陳家樂教授認為,中方交出所有底稿的機會微乎其微。陳家樂曾任港交所風險委員會成員,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偉倫金融學教授及證監會諮詢委員,亦於多家證券公司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除了中方不可能乖乖交出機密底稿,陳家樂還指出一點,中概股在美國雖有良好投資環境,但隨着一家又一家中資企業退市回流,當地中概股選擇越來越少,最終投資者都會失去興趣。根據港府新聞公告,截至今年三月,透過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回港掛牌的十九家中概股,總巿值佔所有於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逾七成。中概股接下來大規模回流香港,已是勢在必行。

為香港帶來機遇

「回流對香港影響?當然是正面。」陳家樂接受本刊訪問時表示。過去香港股票市場市值得以擴張,很大部分受惠於中概股,回流數量愈多,對整體市值愈有正面影響。以往,外國投資者想押注中國,普遍關注在美股交易的中概股;回流後注意力完全集中於香港市場,陳家樂認為,香港一定能從中得益。然而,如果處置不當,這隻會生蛋的鵝,隨時變燙手山芋。

產品同質化?

兩年前《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甫出台,中概股密鑼緊鼓,陸續回流香港。過去十二年間,香港七次奪下 IPO 集資額全球第一的寶座,IPO稱冠向來是港交所引以為傲的佳績。但若然細看過去兩年港交所公布的市場數據,會發現背後有隱憂。2020 年有 154 家企業在香港 IPO,其中 112 家是內地企業,集資額佔了總額的 99%;2021年,內地企業IPO集資額佔總額98%,單憑集資額頭十名的企業(清一色都是中資),就撐起了超過一半的年度總收益〔表一〕。陳家樂亦承認:「產品太單一。」縱觀全球交易所業務之多元,似乎只有香港對 IPO 情有獨鍾。「港交所過去有好多計劃,但的確中國企業來港 IPO 成績特別出色,站在港交所立場,『無理由有生意唔做』。」

這些透過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回流香港掛牌的中概股,近一年來股價拾級而下。微博(09898)去年十二月才回港掛牌,未有全年數據參考,股價比發行價足足下跌約四成,現時中概股唯一賣點,僅只是「平」而已。外資拋售中概股,恒指大受拖累,港股根本不能獨善其身。

——節錄自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