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好牌打爛」到孕育18間獨角獸
2022年5月4日

香港擁有許多「好牌」,只要正常發揮,專家相信,未來「港產獨角獸」數量,仍會不斷攀升。 (網上圖片)
香港擁有許多「好牌」,只要正常發揮,專家相信,未來「港產獨角獸」數量,仍會不斷攀升。 (網上圖片)

15間、18間,均為獨角獸數量,大家猜猜哪個數字屬於香港?哪個是新加坡?答案是香港18間。在新加坡似乎在每個領域都爬頭的情況下,香港終於可以稍為吐氣揚眉。由4年前遭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批評為「打爛的好牌」,到今天孕育大批獨角獸,在資金及人才配合下,本港創科土壤正漸漸成熟,形成獨特的生態圈。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本地初創先驅

香港10年前沒有創科嗎?時間回到2011年,全球首個語音短訊發送軟件、手機應用程式Talkbox橫空出世,在完全沒有花一分錢宣傳下,不足一個月吸引百萬人下載。

這項只要輕按錄音鍵,語音信息就能即時傳送的技術,在騰訊旗下的WeChat被發揚光大,但這已是後來的事,而Talkbox的始創團隊是誰?就是來自香港的郭秉鑫(Sunny)及郭挺年。

港產獨角獸猶如港產片,郭秉鑫笑稱,定義是各自表述,他自己的標準則是「能在香港享用到其服務,不在乎資金來源」。 (黃潤根攝)
港產獨角獸猶如港產片,郭秉鑫笑稱,定義是各自表述,他自己的標準則是「能在香港享用到其服務,不在乎資金來源」。 (黃潤根攝)

假若當年的Talkbox是在當下面世,以今天本地創科氛圍,結果會有不同嗎?記者問郭秉鑫,他不假思索:「贏!」

惟話風一轉,他憶述自己當年創業時,始終沒有今日香港的氛圍,甚至連VC(風險投資)這個字眼都未出現,「那時我都是第一次接觸」。現為Green Tomato Limited(GT)行政總裁,郭秉鑫早於九十年代,已在本地從事創科。在智能手機尚未面世的年代,他當年的創業公司Imoeba,已經推出兩款熱爆的SMS遊戲──「動力馬房」及「I-DateU」。

「以前,創業是找身邊親友籌錢,銀行不會給你貸款,所以按樓創業很常見;現在氣氛不同了,除融資選擇增加外,創業渠道及認知都有提升,而且已有前人經驗借鏡。」這位本地初創先驅道出行業轉變。

量產獨角獸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從客觀數字來看,本地初創生態圈確是日趨蓬勃。截至2021年,本港初創公司總數達到3755間,8年來增加高達358%﹝圖一﹞,初創從業員人數則接近1.4萬,涉獵業務亦非常廣泛,以金融科技、電商及物流等最為普遍﹝表一﹞

去年,創科香港基金會(Hong Kong X Foundation)發表首張「香港獨角獸榜單」(下稱「榜單」),結果顯示就有18間企業上榜﹝頁28﹞。能躋身榜單都是具備「香港基因」,意思包括在香港創立/早期孵化、總部在香港,或是創始人為香港居民。

「獨角獸」(Unicorn)泛指估值逾10億美元的未上市企業。榜單內,甚至有三間達「超級獨角獸」級別的企業,即市值高達100億美元,分別為大疆創新、商湯科技及Lalamove,商湯其後已上市。

在2017年前,香港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為零。長久以來,香港創科經常被批嚴重落後。馬化騰便形容港府「打爛一手好牌」,直指千禧年科網爆破後,港府及企業對科技產業心有餘悸,導致吸引科企及人才不夠落力。

惟短短4年,本港生態圈急速成長,「榜單」還未計上幾間本地公認已達獨角獸級數的公司,包括檢測商Prenetics、區塊鏈遊戲商Animoca Brands及科技配件品牌CASETiFY等。無論如何,十數間獨角獸意味着,香港並非沒孕育創科的土壤,這副「被打爛的牌」能重新洗牌,背後有兩個原因:

錢跟人走

首先是人才。香港人從來都有創業基因,特質包括轉數快、識執生。儘管千禧年,曾經歷泡沫崩塌,但科技業界從未消失,郭秉鑫表示,許多人才便是自科網年代累積下來,「例如Animoca Brands的蕭逸,在科網界已屬響噹噹人物,只是一直默默耕耘,普羅大眾未必認識他」;

另一來源是大學,「過去10年,有批頂尖教授從基礎科研團隊走出來」,立法會科創界議員邱達根表示,榜單便充斥教授級創始人,包括中大教授湯曉鷗(商湯科技)及賈佳亞(思謀科技)、科大教授楊強(第四範式)及李澤湘(固高科技)。

邱達根從事創科近20年,是位資深初創投資者。「以色列全部都是科研類,中國及美國比較側重商業模式,反為香港正發展出獨有土壤,兩者都比較平均。近年,愈來愈多年輕團隊,用商業模式來顛覆傳統行業(包括金融、物流及旅遊),背後是很強產業基礎。」他一語道破:「其實都是事在人為,資金都是跟人才走。」

創科需要政府起帶頭作用,惟邱達根以抗疫為例,指許多通訊技術如AI Chatbox,在現時制度下無用武之地。 (黃潤根攝)
創科需要政府起帶頭作用,惟邱達根以抗疫為例,指許多通訊技術如AI Chatbox,在現時制度下無用武之地。 (黃潤根攝)

除了人才,其次就是資金。事實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給創科公司的融資渠道,近年有所增加,如推出第《18A》章允許未有收入及利潤的生物科技上市、引入「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機制。

與此同時,還有四類資金活躍於本港創投圈:一、香港本土創投基金,例如屬於種子基金的「香港X基金」;二、本地高淨值人士及家族辦公室;三、國際性VC/PE機構在港分支,例如ANZi Ventures;四、中國本土美元基金。

「我們第一次投資香港是2016年,當時的生態還屬於很早期,一隻獨角獸都未出現。不過香港發展得很快,若然從數字來看,新加坡用10年的時間,孕育出10幾間獨角獸企業,香港不足5年已經超越。」戈壁創投(Gobi Partners)大灣區管理合夥人唐啟波(Chibo)表示。

唐啟波提醒獨角獸身份只是證明其「帳面價值」,成功還須繼續努力。 (黃潤根攝)
唐啟波提醒獨角獸身份只是證明其「帳面價值」,成功還須繼續努力。 (黃潤根攝)

唐啟波在港戰績亮麗,投資名單包括Prenetics、Animoca Brands、物流平台GOGOX、虛擬保險商OneDegree、金融科技公司WeLab及Airwallex,幾乎就是另一張「獨角獸榜單」。

拜阿里巴巴所賜,唐啟波得以發掘「寶藏」。他從事創投13年,此前長駐上海多年,直至2016年戈壁獲委任為「香港創業者基金」的獨家合作夥伴,成為他轉戰香港的契機。

目前,戈壁投資超過310間初創,涉獵13個地區,旗下有多支美元及人民幣基金,資產管理規模(AUM)過十億。唐啟波透露,大灣區投資佔AUM相當部分,預期未來5至10年成主導,「即使是本地大家族,從前只會到以色列及美國投資科技,現在他們都開始留意本地項目」。

香港正積極「洗底」擺脫落後形象,國際排名亦有所攀升,例如在IMD「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便是全球第二,亞洲第一。

「新.香港基因」

「愈來愈多海外人才來港創業﹝表二﹞,尤其是金融科技類,他們認為香港態度開放,願意嘗試虛擬銀行、虛擬保險、加密貨幣、虛擬資產牌等新制度,同時能面向全球市場」,邱達根表示。

事實上,從獨角獸榜單可見,所謂「香港基因」的創科公司,驟眼看都未必知道他們是「香港公司」,因為他們主要業務並非依賴香港這一細小的市場,落戶這裏是選擇性地善用香港優勢。

長遠而言,香港除培育本地初創外,也要吸納更多非本地創辦人,「那個地方若創業很難成功,相信亦無法吸引很多人來吧?」不過,邱達根承認,香港創科企業數目多,但仍欠深度。原因是香港對「初創」界定含糊,而且鼓勵生存、不鼓勵死亡,以累計形式計算,只能反映表面氣氛。

「若參考以色列做法,當地清楚定義『初創』,是成立不超過5年的公司(國際標準),每年不會公布新增初創數目,只要維持在7000至1萬間即可。」

以色列重視「更替率」。「其實,初創被淘汰未必是壞事,只要能維持新陳代謝,生態不會出問題;香港未到達此階段,只能以量取勝。」邱達根表示,若政府政策傾斜支持,初創期望就是要做大,或技術含量要高,即內地強調的IP產品,所謂「隱形冠軍」,亦要吸納人才﹝圖二﹞

此外,香港的創科融資仍存在明顯缺口。「天使及A輪很活躍,但B輪/C輪/D輪/pre-IPO輪出現很大缺口。」儘管香港有逾千個對沖基金,但多數資產配置都是呈兩極。唐啟波表示:「只有價值鏈每一環都被填充,整個生態圈才稱得上成熟。」

「為什麼經常說香港創科需要role model(好榜樣)?因為香港人需要belief(信仰),一種有別於舊經濟的金融及地產,我們能擁抱的新力量。」獨角獸背後思維,仍是金錢掛帥,郭秉鑫提出所謂「創科氛圍」,還要考慮「影響力」(influence)。

意思就是能為居住地「帶來改變」(make impact)。舉例若香港沒電影平台App,港人用美國程式可搜到港產片嗎?若無人深耕香港市場,今天還能撳個掣就有貨Van嗎?初創企業應該百花齊放。

——節錄自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