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體驗計劃惠及三百基層學生
2023年4月3日

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十四五規劃鋼要》中提出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以及塑造成為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的「文化之都」,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與德天社會企業攜手首次推出「藝術欣賞體驗計劃」,以推動藝術普及化。這個先導計劃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激發對欣賞及參與藝術創作的興趣,有來自10間本地中學共300名基層初中生將受惠。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常務副主席及德天社會企業創辦人霍啟剛在上周五的啟動儀式上承諾,如果先導計劃反應理想,將會擴展至更多中學。

多位藝術界重量級人馬參與

今次的計劃有很多重量級的演藝界人士參與,邀請到有「戲劇教父」之稱的毛俊輝作為總顧問,及著名年輕指揮家林屴汧為藝術總監。另外,劇場藝術家胡寶秀、香港芭蕾舞蹈團、城巿當代舞蹈團、香港話劇團、演戲家族和本地樂團等五大藝團將會到校,有系統地教授不同演藝的入門知識,以及香港表演文化的特色。

霍啟剛指出:「這個『藝術欣賞體驗計劃』,主要是希望啟發年輕一代加深對文化藝術的認識,並激發他們的創意思維及強化欣賞藝術的能力,從而為本地文化藝術界帶來新的推動力。藉此先導計劃,亦希望未來帶動更多藝術家、藝團及學校加入這計劃,促進香港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吸引更多政府及社會資源的投入,令計劃得以持續推行,合力把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計劃總顧問毛俊輝表示:「我們希望建立一套有系統的方式,傳授欣賞表演藝術的入門知識。課程將融入中華文化或本地文化元素的內容。工作坊的人數限定在三十人左右,希望同學更深入地及親切地接觸表演藝術。 」

計劃將於今年六、七月開展,參與的10間學校各有30名初中學生參加共6堂課,每堂約1.5小時,由資深藝術教育家及不同藝團負責,引導學生學懂欣賞表演、選擇適合自己的節目等。

設6堂演藝體驗課

計劃設有6堂的演藝體驗課,主題如下:
1. 演藝欣賞入門:由劇場藝術家胡寶秀主講,她強調藝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源於生活,例如外出襯衫已是視覺藝術,又例如語言表達,就像寫劇本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角色扮演。身體動作就像舞蹈,聽歌是欣賞音樂,校園啦啦隊是音樂加舞蹈的綜合表演。廿一世紀講求多元化智能、創意和協作,感動人心靈的表演藝術作品,除了需要生活體驗的養份,也需要團隊合作建構及運用不同傳意技巧。觀眾則要培養明辨美醜、好壞的批判思維。

2. 當代舞:由城市當代舞蹈團負責的「賞.識 當代舞」工作坊,第一部份是講座,從宏觀角度了解當代舞歷史發展,期間會播放本地及國際作品的選段。第二部份為工作坊,讓學生體驗基礎舞蹈動作的構成,根據拉邦動作理論
(Laban movement theory)的動作因素,包括身體(body)、力效(effort)、空間(space)和關係(relationship),教導學生連結身體和情感,用身體表達思想感情。

3. 話劇:由香港話劇團特別為同學介紹戲劇的不同元素,包括「人物」、「情節」和「張力」等,並由導師即場引導同學創作及演出。屆時亦會播放劇團過往演出錄像,讓同學明白劇場演出的特色和魅力。

4. 芭蕾舞:香港芭蕾舞團教導學生欣賞和體驗芭蕾。第一部份會講解芭蕾歷史及發展;第二部份會以該團在2021年首演、以20世紀初香港為背景的原創舞劇《胡桃夾子——香港聖誕之旅》為主題,不但解構舞劇中充滿香港特色
的角色、服裝和佈景,包括孫中山先生、甘棠第大宅、搶包山、飄色和洋紫荊的妙曼華爾滋等,更讓學生觸摸芭蕾舞裙和足尖鞋,及教導同學基本芭蕾動作和走位,完成約1分鐘的簡單編舞。由於芭蕾舞是沒有對白的,舞團會
教導學生以芭蕾默劇手勢表達感情和故事情節,從中學會欣賞芭蕾。

5. 古典音樂:本地樂團(Ponte Orchestra)將會教導學生認識「音樂就是用聲音講故事」,需要運用想像力去欣賞,會先介紹管弦樂樂器、著名的曲目及音樂家,讓學生對古典音樂有基本認識,進而介紹一套簡單的作品,引導
學生用聲音形容畫面及情緒。

6. 音樂劇:演戲家族特別為此計劃設計全新的音樂劇鑑賞工作坊。由演戲家族駐團藝術家、音樂劇作曲黃旨穎主講,介紹音樂劇的表演元素、美國及英國的音樂劇發展歷史,以及曲式結構。透過播放演出片段,讓學生認識世界經典及本地原創音樂劇。工作坊更包含現場演員示範,由年青演員李灝泓及朱詠欣演出音樂劇《當家貓遇上貓》的選段,並展示舞台服裝及小道具,啟發同學對音樂劇的興趣。

從學校走進劇場及音樂廳

同學完成六節體驗課後,將會走出學校,獲安排到劇場或音樂廳欣賞演出。大灣區青年基金希望先導計劃能有效執行並成為範例。參與學校日後可安排同學到大灣區其他城市作藝術交流,活動費用將由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