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中國必須現代化
2023年5月10日

1979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改革開放」為中國開出一條現代化的道路。早在1966年,金耀基的《從傳統到現代: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出版,書中所探討的正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今日,本書重新改版,新增金耀基其後三十載關於構建中國現代文明的多篇論文,盡攝其畢生學術精華。4月11日,金耀基作為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TheDialogue」論壇新書對談會「BookTalk」的首位嘉賓,詳談他最新的看法。

撰文:郭顯通

年近90的金耀基一談到中國現代化,仍饒有興致,「聽到有人談現代化,我很高興」。

對談會上,金耀基憶述出版當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坦言「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很焦慮。」對中國的未來,金耀基思前想後,研究多年,得出至今無可動搖的結論:「中國必須現代化。」

本書出版前,台灣境內曾掀起過一場「中西文化論戰」。「我看了以後很難過,都在說中國文化不好,所以我們落後,實際上根本沒有了解到中國面臨的問題。」目睹「中西文化論戰」及文革的「濃煙密霧」,金耀基心中對中國的前途已有答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那時候心裏面那麼清楚,中國的前途,就是要現代化。」會上金耀基讀出本書序言,其中一句是,「中國有出路,而且只有一條,就是現代化」。他笑言,自己此言雖相當霸道,但是中國現代化本就是理性上要走的道路。

鄧小平銳意改革

「亞洲四小龍裏面,當時中國的現代化非常落後。」亞洲四小龍是指自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亞洲四個發展迅速的經濟體:台灣、南韓、新加坡及香港。

金耀基相信,「四小龍」崛起對鄧小平當時的思想影響很大,促成了「改革開放」,「他在想,怎麼幾個小地方,GDP比整個中國還要高?」鄧小平因而堅信,中國需要走上現代化道路。

改革開放之後,金耀基這本有關現代化的書也成功進入中國大陸,引起學界與社會廣泛響應,影響不只一代人。他打趣道,「你們不要以為我賺很多稿費,進到大陸通通被盜版,但是我很開心,因為我想要的不是版稅而已,我希望更多人能接受到現代化的觀點」。

中西現代化的關係

會上談到,對於中國現代化進程解說有二,簡單而言,一方認為西方入侵中國,終止中國自發的現代化;另一方則認為,正是西方的堅船利砲,促進中國的現代化。

乾隆五十七年,英國派出曾出使俄國並擔任過印度孟加拉長官的喬治.馬戛爾尼(GeorgeMacartney)為特命全權大使,隨員八十餘人,攜着價值約1萬5千餘英鎊的禮品,內有天文、地理儀器、軍用品,甚至有車、船款式等總計600大箱,要向中國表示英國之文明。

「結果去了以後,雙方根本溝通不了。」清廷以為英使是來為乾隆賀壽,帶來禮物是「朝貢」,要求馬戛爾尼必須跪拜才能見到乾隆。英方強調平等,只肯行一膝一跪之禮,後來英使提出要在中國設大使館,清廷更是立出逐客令,將禮物全數返還,敕諭措詞全是上國口吻。「西方的世界觀跟中國的天下觀是兩回事,我們中國是天下格局,有人來拜訪就覺得是朝貢,人家根本沒有解釋的權利。」到甲午戰爭敗陣,中國才開始反省一直以來是否太故步自封。

民主、政治也要現代化


金耀基直言,「中國不可能不學西方,中國假如說拒絕學西方,是關閉自己的智慧。」因為,西方作為多方面的先驅,「中國可學習的地方太多了」。

中國兩千年前根深柢固的封建制度,令現代化進程舉步維艱,另一邊廂,台灣成功走出民主政治道路。「八十年代,台灣在經濟現代化取得成功,蔣經國(時任台灣領導人)開放報禁、黨禁,讓整個中華民族走向政治現代化。」

在金耀基心中,「政治民主化」就是政治現代化,現代化跟民主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蔣經國的解嚴,才讓政治現代化有了曙光。反觀香港?「我們香港也想走民主政治道路,但是走不出來。」

——節錄自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