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植物工廠成日本山葵救星
2023年6月26日

山葵是日本飲食文化瑰寶,惟因氣候變化、水質污染、勞工短缺,近年產量大減,有日本人想到找「外援」解燃眉之急,輾轉來到香港。Farm66綠芝園是一家「植物工廠」,利用自家研發的魚菜共生、光譜種植等技術,在大埔創新園一個貨櫃種植場,培育日本最上等山葵之餘,還外銷技術到全球。創辦人Gordon說,理論上任何作物都能種,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大洋化学株式会社」靠生產麻雀機起家,近年希望轉型,除了保育山葵,也與Farm66合作研究種植系統,圖為譚嗣籇(左)與村上隆合照。 (李俊杰攝)
「大洋化学株式会社」靠生產麻雀機起家,近年希望轉型,除了保育山葵,也與Farm66合作研究種植系統,圖為譚嗣籇(左)與村上隆合照。 (李俊杰攝)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香港人對「Wasabi」不會陌生。吃壽司時那一坨淡綠的辛辣調料,其實由山葵研磨而成。但,你未必知道,我們平日吃到的「Wasabi」,大部分並非山葵,而是較便宜的辣根。

何解?因為山葵非常難種,很怕熱,在山區以外的地方都長不好,養它的水不能過酸或過鹼,又由於生在水上,很容易受害蟲侵害。山葵有「世上最難量產作物」之稱,偏偏大有市場。加拿大市場研究公司Technavio一份報告預測,全球山葵市場未來幾年將大幅增長,到了2025年,規模將暴升3.28億美元,年增長逾一成。想不到這種全球最昂貴的作物,最近在香港這一石屎森林重生!

來自日本的請求

這天,記者來到大埔創新園一個「農場」,主人譚嗣籇(Gordon)告訴記者,現在山葵在日本本土幾乎已無法種植。

Gordon從事室內耕種,他創辦的Farm66綠芝園專注以新科技「精準種植」,大埔的這個工廈單位就是他的農場。記者剛到Farm66,Gordon正好跟一個日本人開完會。Gordon介紹,那位日本客人名為村上隆,是化工企業「大洋化学株式会社」的顧問,希望幫忙保育日本山葵。

記者好奇,怎麼日本人竟然要遠道而來找幫手種日本山葵?原來受氣候、輻射、地震影響,日本山葵產量近四、五年不斷下跌。靜岡是日本最大的山葵種植區之一,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過去十年靜岡山葵產量大跌五成半,截至2021年的十六年間,全國產量大減六成至僅餘1881.5噸。

然而,日本每年消耗山葵可達數千噸,為滿足需求,還要從美國、中國、紐西蘭等地進口。村上隆等人遍尋農業科技業者,最後萬中選一找上香港的Gordon。

疫情後,Gordon應村上隆邀請赴日考察,親眼目睹污染之嚴重,「根本已經無法再種」,遂開始研究如何種山葵。
Gordon帶記者走到那看上去很科幻(充滿各色LED燈)的室內種植場(是一個大型貨櫃箱)前,展示日方給他做培植試驗的數棵最上等山葵,品種名為「真妻」。「我們的日本客戶不用親身進入溫室,可以遙距監察山葵生長情況,更可隨時調整環境條件。」

香港優勢:高科技低成本

種植山葵的容器約只如汽水機大小,卻成功種出頗茁壯的山葵,但Gordon很謹慎:「目前樣本數還太少,要再仔細研究讓山葵茁壯成長的關鍵」。雖說如此,日本客戶看到種植效果,已經跟Gordon簽約合作了!目前外媒爭相採訪,記錄香港農業的這一大里程碑。

香港農業已式微多年,為何能得日本青睞,托付國寶級作物?關鍵原來在「CP值」!Gordon設計的這款「模式化遙距機動種植艙」,日本客戶將設計圖拿到全世界「格價」之後,發現香港掌握前沿技術不在話下,成本也控制得最好,「除了印度,我們成本最低」。印度種植成本雖低,但當地水質成疑。

今年10月,東京將有一場「農業畜牧展覽會」,屆時Gordon會帶同自家研發種植艙參展,未來甚至打算出口本港種植的山葵到日本。

全身都是錢

山葵通常以莖部出售,經研磨成泥後食用,Gordon卻興致勃勃地向記者透露,山葵葉原來是寶。山葵葉是專業用料,在日本會放在刺身下面作鋪墊,Gordon說二者「味道很搭」。一個貨櫃,可以種植4000棵山葵,每棵山葵每月可以供應8至10塊葉,平均每塊2至3港元,換言之,單單一櫃山葵,每月單憑葉子賺上八至九萬元都不是夢!

到第9個月,整株山葵成熟(一般山葵要15至24個月才可收成),就可以用來製作我們熟悉的「Wasabi」,「在日本的網站賣,一枝可以賣到600至1000港元不等」。Gordon說,即使只在香港用批發價賣給c!ty'super,已經賺到錢,「貴過羽衣甘藍!」

——節錄自6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