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財:環保也能賺錢!
2023年10月5日

有時候,當一個國家要全力拼經濟時,或會不惜犧牲環保。然而,隨着人類環保意識不斷加強,生活習慣改變,環保漸成為足以左右經濟的一股力量,人們投資、消費時都會考慮環保元素。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多番強調,「可持續發展」是一平衡概念,環保、經濟不僅並非對立,還相輔相成。

林正財身體力行,每每出席活動收到的環保袋,他都帶回辦公室給同事需要時取用,圖中只是一小部份。 (何澤攝)
林正財身體力行,每每出席活動收到的環保袋,他都帶回辦公室給同事需要時取用,圖中只是一小部份。 (何澤攝)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一個地方經濟不景之時,環保往往成為代罪羔羊,就像近日,英國住房和規劃部擬修改環境法,以放寬房屋建築的環保標準,皆因環保可能拖慢起樓進度。

「殺雞取卵行不通。」林正財是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早在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17項核心目標當中,環保、經濟缺一不可。林正財重申:「要看整體利益!」

非二元對立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出名環保,近日他分享自家電費單,竟然做到-$7的「驕人」成績,有人批其行為「極端」。

對於這種討論,林正財認為過去香港人一直不習慣從不同角度出發思考、對話,如發展新市鎮時總是各執一詞,一些人說「該處有稀有生物必須保育」,一些人說「人無屋住問題更大」,……。

其實這並不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大局觀,「不應該要大企業『執笠減碳』,而是應該各界一起傾,如何起樓之餘又能保育」。

其實在今日社會,「能夠在生產過程中減碳已經很好,不應情緒勒索大公司」,林正財喜歡SDGs,「因為它很平衡,社會、經濟、環境都要可持續發展」。

「香港可持續發展做得不錯」

林正財是基督教靈實協會的行政總裁,他位於將軍澳的辦公室,本身就很「環保」:六十年前曾是病房,改過數次用途,重用又重用,今天成了辦公室。記者甫到靈實路7號,見大樓外觀殘舊,內裏卻是簇新、簡潔,顯是「可持續發展」有功,林正財笑言:「社福機構都是慳開。」

「可持續發展」一詞聽就聽得多,但其實香港做得如何?「不錯的,我們碳中和目標相當進取,而且香港人做事『均真』,說了2050年達標,就是2050年」。

特區政府2021年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當中有四大減碳策略﹝見表﹞及中期目標,林正財信心滿滿:「我們有路線圖,稍為偏離就會立即修正。」

那麼,何解香港給人的印象總是弱於歐美?林正財點出兩大原因:宣傳與普及。他剛從加拿大回來,留意到當地人的家居廢物回收習慣已經「入血」。「(清潔工人)一星期才來收一次垃圾,若果分類得不好,他有權拒收,袋垃圾就要在家放多一個星期」。

正因如此,在加拿大連小童都懂得分類廢物,雖然量仍然不少,起碼養成了分類回收的習慣。

最難改是生活習慣

林正財作為社福機構當家,又是碳中和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生活習慣也愈來愈「可持續」。他的辦公桌後是一盆盆的綠色植物,椅子旁則有一疊高高堆起的環保袋,「去不同活動都會收到很多這些袋,有時同事送文件或有其他需要就會從我這裏取」。

他在辦公室可以不開冷氣,用「風扇仔」降溫,就連洗手後用的抹手紙,都會物盡其用,他展示給記者看晾乾的抹手紙,「用來抹枱都很乾淨!抹手紙有膠質不能回收,但我至少賦予它兩次生命」。

林正財固然身體力行,但他也理解大眾心態。「作為一名醫生,管理長期病患,最難是要患者改變生活習慣,叫他食藥都易些,叫他多做運動、戒口?講就易。可持續發展也是同理。」他深知市民不愛聽大道理。

那麼要如何令市民心甘情願過低碳生活?除了徵費、教育,其實只需一點經濟誘因。

綠色經濟圈有可為

林正財的家及辦公室都有個袋子,裝着平時回收箱不收的廢物(如小電器),積存到一定數量就拿到「綠在區區」回收,「要幫每個人建立起自己的綠色經濟圈」。

所謂綠色經濟圈,環保署2020年末推出《綠綠賞(電子)積分計劃》,市民帶八種回收物到綠在區區回收,就可以儲積分換禮品,真是「扔垃圾都可換包米」,頗具經濟效益,而市民需要做的,只不過是分類好廢物。

經過多年努力,林正財留意到,綠色消費者(Green Consumer)終於出頭了!他最近與一家年輕環保初創聚頭,本來以為後者想請他出面幫忙跟大商場談合作,豈料正好相反,「商場要畀返錢佢請佢合作」。林正財喜道:「情況逆轉了!」

財團「紆尊降貴」與初創合作,目的有二:

一、吸引投資。ESG是近年投資界最灸手可熱的概念之一﹝見圖﹞,投資者會密切注意企業的行為是否「可持續」,多於只看回報。中東最大經濟體沙特阿拉伯(沙特)是傳統石油強國,賺錢能力向來是世界前列,但近年為發展成投資強國,沙特的《2030年願景》中,竟有意減少依賴石油!

林正財認為,沙特正是捕捉到可持續發展趨勢,因此銳意轉型,讓自家經濟體「可持續」。香港本地財團當然亦不甘後人,「與初創合作,在商場放置環保裝置,有利ESG評分」。環保與經濟,漸漸密不可分。

二、吸引消費。根據資誠《2023全球消費者洞察報告》,近八成消費者願以更高價格購買永續或環保產品,或是具高道德聲望企業產品,顯示可持續發展是有市場的!「消費者覺得自己對環保有貢獻,所以很樂意這樣消費」。

林正財分享一次購物經歷:「最近我朋友旅遊遇劫,搞到我很驚,即刻上網買個袋,𠝹刀都𠝹不開那種,最後我選了一個品牌,因為它說會投放1%收益於海龜保育,good point!」芸芸選擇之中,這個牌子可能貴些,但林正財就是看中了它保育的理念。

隨着可持續發展概念對經濟來說愈益重要,有些公司開始「漂綠」(Greenwashing)。林正財近年多與年輕人對話,聽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想法,他問過一個後生仔:「你點睇大公司漂綠?」後者的答覆對林正財甚有啟發:「其實我不介意漂綠,但漂完要繼續綠。」

意思是開始時為了企業形象漂綠無傷大雅,但長遠而言,還是要幹實事,「否則別人愈來愈green,你就算努力扮green,最終都會走不下去」,因為可持續發展趨勢已成,將來真正在這個領域中出類拔萃的公司將拋離漂綠者。
而目前香港可持續發展的痛點,在於只有大公司能行。

大公司帶挈中小企

很多大公司都有可持續發展辦公室、ESG項目主任等專責部門及人手,行「綠色之路」相對暢通無阻,惟中小企資源少,即使有心,未必有力,林正財坦言,「中小企在碳中和路上確非行得最前」。

但若是由大公司帶動中小企一起發展,則另當別論。例如初創企業Ergotek研發出一廚餘轉換裝置,可以透過絞碎、攪拌、膨化及烘乾,將廚餘轉化為魚糧,更有助本地漁業。然而,從商家處收集廚餘已是一大難題。

這時大公司就幫到手。「大公司旗下商場已可收好多廚餘,若再涉足周邊食肆,一切就有得傾」。林正財接觸到很多好的環保初創,他們有創意、有技術,只需大公司配合量產,便可發展更大經濟圈。

目前全球經濟下滑,中小企首當其衝,可持續發展之路恐怕難行。林正財其實一直留意着中小企的營運狀況、生存能力,以制定政策,幫他們控制成本,例如即棄餐具是該禁,「但禁完都要有替代品給人用,即使有替代品,會否令成本大增,加重中小企負擔呢?」他直言政策不會傾斜向大財團,以靈實為例,本身規模屬中小企,「所以我知道中小企競爭力無那麼高」。

「碳中和之路不能『積極不干預』,政府乜都要干預。」像廢紙回收等較成熟的行業,大可放任市場自行運作,但對很多新興如電動車、電樁等行業都需要政府津貼,或一些乍看之下經濟價值不大的環保相關行業如廚餘處理,政府則更應雪中送炭「泵水」,做大規模再交由市場自行承接。一旦帶起中小企,「我們永遠有路行」。

記者問到,有沒有可能有一天環保企業全部可盈利,不用政府干預,真正做到「可持續」?「如果有一天,全人類都認同ESG、公平貿易等概念,並因此改變消費乃至生活習慣,屆時我覺得可以,雖然不知何時,但,趨勢已經在了。」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