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志輝 台灣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之傑出教授
大家都知道蛋黃含有豐富的膽固醇,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一天不要吃超過一個蛋的飲食建議早已深植民心,很多人因此不敢天天吃雞蛋。不過,美國農業部(USDA)在2015 年新版的飲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中,卻將膽固醇「除罪化」,不再為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量設定上限,吃雞蛋真的沒有禁忌了嗎?
除了膽固醇的問題外,由於現在的肉雞只需短短一個多月就能養大,很多人就懷疑是雞農為了加速肉雞成長,替雞隻注射了生長激素,有些家長更擔心這些荷爾蒙會導致兒童性早熟,不敢讓小孩吃雞皮、雞脖子或甚至是雞蛋,我們這次就來聊聊這些問題。
首先,先來談一下幾個有關雞蛋最常見的問題。為何雞蛋會有不同的顏色?蛋黃的顏色會受到飼料的影響,若添加玉米、金盞花等天然橘黃色素較多的成分,類胡蘿蔔素的含量越多,蛋黃的顏色就較深。另外,蛋殼的顏色則是取決於蛋雞的品種,通常會是白色或褐色,這些顏色跟營養價值並沒有直接關係。
莫清洗雞蛋後放進冰箱
很多愛乾淨的主婦習慣將雞蛋清洗後再放進冰箱,但這樣容易讓蛋殼上可能存在的沙門氏桿菌有機可乘,穿過蛋殼上的微孔進入裏面繁殖,使雞蛋變壞或造成安全問題,若真的需要清洗,要注意洗淨後立刻把蛋殼擦乾,並建議盡快煮熟食用。
雞蛋的品質會隨着存放時間的延長而下降,建議將雞蛋置於冰箱中冷藏(refrigeration),一般可擺放3 至5 個星期, 但切記不要冷凍(freezing)。當雞蛋被擺放久了,蛋白的黏性會下降,而蛋黃也會吸收蛋白的水份而變得扁平、容易破裂,相當容易判斷。
肉雞生長快 非使用激素
現今的飼養業無論在育種、飼料、飼養管理及防疫等技術都已相當進步,要讓肉雞快速長大,其實無需借助藥物。在育種上,動物學家會利用選拔、留種等品種改良技術,培育出能快速增重的雞種,就像白肉雞,並根據雞隻不同成長階段的健康需求,提供充足且均衡的飼料配方,包括黃豆、玉米、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再配合良好的飼養環境,將傳統開放式養殖改變為水簾式密閉負壓的控溫雞舍,提升雞隻的防疫能力,透過這些育種和管理方式,肉雞平均只要飼養35天(五周)就能長到2公斤。
因此,肉雞生長快是拜育種、飼料等技術所賜,並非使用生長激素的緣故。隨着飼養技術的提升,現代的豬、牛等家畜其實也能長得較快。談到雞肉的肉質與口感,為什麼一般肉雞的肉質會比土雞(走地雞)較為軟嫩?這主要是雞隻品種上的差異,雞肉中的脂肪及水份含量都比土雞的高,加上飼養期短、運動量較少,都是使得肉雞的肉質較嫩的原因。
生長激素的是一種屬於蛋白質的荷爾蒙,經過腸道就會被消化分解及失去效用,只能直接注射而無法經由飼料餵食。白肉雞的成長期只有短短數十天,在雞多人少的飼養場中,根本不可能耗費大量人力每天逐隻施打,再加上藥劑價格昂貴,餵食高營養的飼料配方(如玉米、黃豆等)使雞隻肥壯反而相對便宜,無論是時間、金錢和人力都明顯不合成本。基本上,只要管理好選種、飼料營養和飼養條件,肉雞只要短短5周就能生長達到上市的重量標準,根本無施打生長激素的必要,但飼養技術的進步卻惹來了施打藥物的誤會。
食物膽固醇影響有限
其實膽固醇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在荷爾蒙、維生素D和細胞膜的製造都少不了它,體內所需的膽固醇有七成以上由肝臟自行合成,其餘則從食物中攝取。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分別被冠上好、壞膽固醇的說法,不過食物中的膽固醇本身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
自1960年開始,美國政府就不斷向民眾宣導攝取過多膽固醇有害健康,美國心臟學會(AHA)在1968 年也提出每天不應攝取超過600 毫克膽固醇的建議,後來減半為每天不超過300毫克,愈來愈嚴格的標準使民眾普遍都把膽固醇視為洪水猛獸。然而,許多流行病學的研究卻陸續顯示,飲食所攝取的膽固醇與血液膽固醇濃度並無明顯關係,同時亦無證據證實與心血管疾病有直接關聯。
有研究發現當大家每天從食物中每攝取100毫克的膽固醇,受試者血中膽固醇的平均濃度(<5.0 mmol/L)大約只增加0.06 mmol/L,因此食物中的膽固醇對血中膽固醇的影響其實有限。美國飲食指南指導委員會(Dietary Guidelines Advisory Committee)在2015年決定逆轉舊有觀念,不再為膳食中膽固醇的攝取量設定上限。
對大多數血液膽固醇水平正常和健康的人來說,即使每天食用2 至3 顆雞蛋,對總膽固醇、LDL-C 及HDL-C 的影響也有限,多吃一些雞蛋並無大礙,因此撤銷膽固醇的攝取上限也有它的道理。
不過,美國農業部在新版的飲食指南中,仍然提醒飲食中的飽和脂肪(如:椰子油、牛油)和反式脂肪對健康具威脅性,強調它們才是導致血液LDL-C 比例升高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大家在飲食上仍要控制和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取。
每個人膽固醇水平的高低,會受到遺傳和運動量所影響,而且個體之間膽固醇的吸收率又有15%至85%不等的差異。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人在攝取膽固醇後,血中膽固醇濃度的提升會較其他人高,就像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人,所以新的飲食指南也並非人人適用,對有心臟病、高血脂症及高血壓的高危險族群,建議仍必須注意飲食及控制膽固醇的總攝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