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決策失誤 債務危機山雨欲來
2018年8月14日

從債務結構上看,中國的債務分為政府、企業與個人三種,標準普爾的數據,中國企業的債務是14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90萬億),比美國13.1萬億美元還高0.9萬億美元。其中,央企負債率達91.8%,基本上資不抵債。

撰文:王幸平

國際組織「金融穩定委員會(FSB)」發布的《全球影子銀行監測報告(2017)》中,將主要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2016年末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央行、保險公司、養老金、央行等)佔GDP比重做了對比。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這一比例是最高的,超過了普遍在400%以上的發達國家和地區,與英、日、法、美、德等相提並論、同處一級。

中國M2超美國和歐羅區之和

而在貨幣發行量上,2008年,中國的廣義貨幣總量(M2)只有47.5萬億人民幣,到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超過170萬億人民幣。中國M2於2010年超過美國,2012年超過歐羅區,並於2018年超過美國和歐羅區之和(需要註明的是,美元和歐羅都是世界貨幣,而人民幣的流通99%均囿於中國國內市場)。

可見,無論是從中國的整體債務水平、金融資產規模還是貨幣發行數量,乃至榮膺「宇宙行」的四大國有銀行和那些體態龐大的金融服務「獨角獸」指標上看;還是就全民樂此不疲、深陷其中的炒房炒股的狂熱狀態分析,中國已經陷入了一種史無前例的、全民參與的金融亢奮之中。

可以預判的是,從金融亢奮到金融恐慌僅有一步之遙。近期債務違約事件頻發,股票市場大起大落,人民幣滙率漂浮不定、急速下墜,由美國挑起的國際貿易摩擦風波愈演愈烈,整個中國金融市場情緒非常不穩定,金融形勢非常不容樂觀。

不過,簡單地將企業債務違約視作經濟下行的信號,並由此得出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即將到來的結論,似乎還言之尚早,因為在紙幣信用時代,中央銀行能夠為國內提供的流動性──創造本國貨幣的能力是無限的。

通常以債權人的地位來劃分債務類型,故一國的債務分內債和外債兩種。內債與外債有着本質的區別。

畢竟內債的債權人在國內,因此處理起來就相對容易,例如1992年的國內三角債風潮,由於中國政府以及央行的介入、財政部的支持,四大國有銀行陸續成立了相應的資產管理公司,這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功地接收了國內銀行全部的呆帳。

內債不至於引發金融危機

從歷史上看,在紙幣信用時代,內債不至於使國家信用體系大亂,不至於引發金融危機,因為後面有央行印鈔、政府托底。同樣可以理解的是,日本的債務水平數十年來一直是全球第一,但日本是以內債為主,因此這麼多年來並沒有引發償債危機。

歷史上,任何一場新興市場危機都是由外債引發的。從南美金融危機到俄羅斯危機到歐豬四國危機等等。由對外債務引發危機的後果很嚴重:欠債主體評級下降,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對內通脹上升、銀行企業倒閉、GDP下降,失業潮上升,金融危機來臨。

民營房地產企業多外債

在國內,銀行放款也要講政治。央企、國企是商業銀行重點關照的客戶,民營企業則融資不順。相當部分民企有很大的擴張衝動,跑去境外融資,後果是不樂觀的。中國的房地產調控八年,中國的民營房地產企業早在聯儲局搞量化寬鬆的時候,借了許多外債,如今陸續進入償還期,兌現成本不斷上升,於是就有許多企業採取了發新債還舊債的債務滾動方法,不惜背上很高的利率以及捉摸不定的滙率,為了生存,不惜孤注一擲,往火坑裏跳。

例如,6月22日,正榮地產(06158)發布公告稱,將發行一批票面利率10.5%兩年期的優先票據,本金總額為2.5億美元,預期票據將獲標準普爾評級為B-。

與正榮地產相向而行的還有國瑞置業(02329)、華南城(01668)及毅德國際(01396)均發行1億至2.5億美元不等的優先票據,票面利率高達10%、10.875%、12%。

高息債往往意味着較高的償還風險,而評級為BB級以下債券又被投資銀行列為非投資級別債券,顯而易見,市場將其歸類為具有投機成分,風險比較高的垃圾債。

據國家外滙管理局公布數據,2018年一季度末,中國外債(不含港澳台)全口徑(本、外幣)餘額為18435億美元,與外滙儲備之比為59.46%,數據看似合理,但並未包含隱性外債的數據。

所謂隱性外債,是指未經國家外滙管理部門登記的、可能引發對外付款的企業融資行為。例如許多的境外上市的企業,投資者是境外的機構與個人,企業上市和退市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均不在統計之列。

但無論是企業的分紅或者去境外發債後的本息償付、私有化等等,都要用外幣來支付,於是外滙儲備又承壓了。

 

——節錄自八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