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國發院教授張維迎多年來不斷強調,支配人們行為的除了利益,還有思想、意識形態等理念。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市場邏輯逐步戰勝權力邏輯的過程,在這其間,領導人的理念和領導力對於歷史的進程,往往會起到關鍵的作用。正當內地揚毛(毛澤東)抑鄧(鄧小平)之際,他重申了鄧小平的功勞。(篇幅所限,本文有刪節)。
撰文:張維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利益不是唯一重要的
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都是由利益支配的,每個理性的人都知道其利益所在,並且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由此,我們所有觀察到的人的行為都可以解釋為理性人追求利益的結果。1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FrancisY.Edgeworth講過:經濟學的第一原理是每個人的行為都是自我利益驅動的(The first principle of Economics is that every agent is motivated by self interest.)。這句話準確地概括了上面講到的經濟學基本假設。
把這個範式用於分析社會變革,經濟學家認為,所有的變革都可理解為利益的博弈。變革當中必有人受益,有人受損。如果受益的人能夠主導變革,那這個變革就可以進行下去;如果受損的人主導變革,那變革就會受挫。這是經濟學家分析改革的基本框架,有關中國改革、蘇聯東歐改革的大量經濟學文獻,都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框架。
不過,遵循這個範式,我們會面臨很多困惑。一個困惑是為什麼要有經濟學,為什麼要有社會科學?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假定,無論經濟學家在說什麼,現實中的每個人都知道自身利益所在,所以其行為不會受到經濟學家理論的影響。更大的困惑是,這個框架無法解釋歷史上很多重要的變革,無法解釋歷史上的倒退,也無法解釋人類為什麼會犯下很多錯誤。
我在五六年前曾提出過一個分析中國改革的新框架,這個框架有兩個維度:理念和領導力。理念可以正確,也可能錯誤;領導力有強弱之分。理念和領導力的不同的組合對改革的影響是不同的。
影響人類的是思想
理念很重要,這一點本身並不新鮮。200多年前英國啟蒙思想家大衛.休謨就說過:「儘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是利益本身以及人的所有行為都是由觀念支配的。」幾十年前,凱恩斯也講過類似的話:「既得利益的力量被我們大大地誇大了,而經濟學家和政治家的思想不論正確與否,其實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力量,從長遠來看影響人類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與凱恩斯唱對台戲的米塞斯也講過:「人所做的一切是支配其頭腦的理論、學術、信條和心態的結果。在人類歷史上,除開心智之外,沒有一物是真實的或實質性的。」哈耶克也講到,「從長遠而言,是觀念,因而也是傳播新觀念的人,主宰着歷史發展的進程。」他還說,「在社會演化中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米塞斯還說,一般認為,社會學說的衝突是利益集團的衝突,如果這種理論成立,人類合作就沒有希望了。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看到現實社會中存在好多衝突,如果把這些衝突都理解為利益衝突,那人類最後是沒救的,因為那意味着一個人要爭奪自己的利益就要損害另外一個人的利益。變革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很多衝突並不是利益的衝突,而是觀念的衝突,觀念的衝突可能使我們陷入一個兩敗俱傷的境況中。
上述所引的這些經濟學大家,他們的經濟學可能不一樣,但有一個共同點,都強調理念是支配人的行動的重要力量。事實上,強調理念的重要性,一直是自由主義學者的基本信條。
再看一下歷史事實。人類歷史上很多變革,不是一種利益戰勝了另一種利益,而是一種主義戰勝了另一種主義,新的理念戰勝了舊的理念。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變革就是理念戰勝了利益。許多變革表面上看來可能是利益的勝利,其實是理念的勝利。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馬克思主義戰勝了其他主義的結果。再看美國的開國元勳華盛頓,他沒有選擇當皇帝,總統也只做了兩屆就退了。這顯然不能從利益的角度解釋,而是理念在起作用。一般人認為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其實法國大革命中的啟蒙思想家大部分都是貴族,知識階層中的很多人也來自於貴族。如果出於利益考慮,他們為什麼要起來革自己的命?
鄧小平在1978年發起了改革開放,也不是出於自己的利益,而是出於一種理念和信念,即中國只有實行市場經濟和融入國際社會,才是最有利於廣大民眾的,最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興盛的。
上述例子都說明了理念的重要性。當然,強調理念的重要性並不是要否定利益,不代表利益不重要了,只是經濟學家對利益的強調已經夠多了,現在有必要換個角度看問題。
理念為什麼重要?
為什麼理念是重要的?我總結有兩個原因:
第一,支配人的行為的利益並不是客觀利益,而是主觀利益,或者說,是人們感受到的利益(perceived interests)。理念則幫助人們去構造他們對利益的理解。對於「什麼是你的利益,什麼不是你的利益,什麼有利於你,什麼不利於你」,人們是通過理念來理解的。以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為例,如果我們認為貿易是零和博弈,那麼在國際貿易中就會主張貿易保護主義。200多年前的重商主義就是零和博弈的意識形態,認為多出口,少進口,這樣黃金儲備增加,對本國有利。但如果我們接受了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自由貿易學說,就會認為貿易是正和博弈,無論是進口還是出口,都會有利於貿易的雙方,我們就會贊成自由貿易政策。再看工人和資本家的關係,如果認為他們之間是零和博弈,工人受資本家的剝削,那工人為自己的利益考慮,就應該琢磨着怎麼推翻資本家,消滅企業家。但如果認為是正和博弈,有了企業家才可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對工人是好事,那麼工人和政府所採取的行為和政策就會很不一樣。
第二,同樣非常重要的是,經濟學強調的利益主要是物質利益,而生活在社會中的人真正的利益不僅包括物質利益,還包括非物質利益,如別人怎麼看待我們,我們在社會中的相對地位、名聲,甚至在歷史上會留下什麼遺產。這種情況下,每個人就不會僅僅考慮什麼行為有利於自己的物質利益,還會想怎麼樣有助於提高自己的聲望,使別人更尊重自己。這依賴於每個人怎麼理解公正和正義。如果你所做的事情是正義的,你是一個公平的人、誠實守信的人,別人就會更尊重你。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更希望交往一些有類似理念的人,而不是那些僅考慮自己利益的人,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前一段時間美國總統的首席經濟顧問科恩突然辭職了,為什麼呢?他有自己的理念。儘管在白宮工作令人尊重,有社會聲望,但他的理念和特朗普不一樣,就只能辭職了。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不能只考慮物質利益,也要看各方持有什麼樣的理念,這對處理國際衝突非常重要。或者說,國際關係中不僅要講厲害,也要講是非。就我理解,中美之間的衝突更多的是理念的衝突,而不是真實的利益衝突。
除了理念,我還想強調領導力的重要性。經濟學不研究領導力,管理學家研究的比較多。為什麼呢?因為經濟學本身的假設就排除了領導力。技術給定、資源給定、偏好給定,再假定每個人是完全理性的,經濟學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轉換成給定約束條件下的最優化計算,自然不需要任何領導力。
但回顧歷史上那些重要的變革,無論是經濟政策的轉變還是政治制度的改變,其實並不是芸芸眾生推動的,而是由一些重要的傑出人物來發起、領導,最後取得了成功。所以,我認為「歷史決定論」是錯誤的。所謂的「歷史決定論」,是說該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不強調個人的作用。按照這種觀點,即使沒有鄧小平還會有李小平、王小平,中國到了那一步一定會進行改革開放。我不接受這種觀點,我認為在那個時候有沒有鄧小平非常關鍵,領導力是非常重要的。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