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以後,香港政府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招攬內地精英來港工作。入境處的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這兩個計劃共為香港帶來15萬勞動力。注意,「港漂」並非「阿燦」,他們是高技術、高學歷人才,普遍來自內地名校,不乏各省各縣的高考狀元。
有人擔心「新香港人」搶「舊香港人」飯碗,甚至「人口大換血」。然而,立法會一份最新文件的數據揭示,原來八、九成「港漂」均於七年內離開香港,對香港身份證不屑一顧。首先,直至2017年,透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居港滿7年而獲得居留權者有4927人,而2003至2011年當局共批出49021張此類簽證,即是說僅有一成人成為香港永久居民,人才流失率近9成。
另外,香港政策研究所估計,由內地學生來港就讀到成功在港就業,整個過程中只有三成人最終留在香港。2016年,在港內地生申請留港工作的人數更首次出現下跌,比上年少了約1000人。
香港不思進取
為何「港漂」要走?香港在港內地畢業生聯合會主席耿春亞撰文分析,「港漂」共有兩代。第一代人因仰慕香港影視文化及社會文明而來,歸屬感較強。循香港自費型碩士課程門戶大開而來港的屬第二代。他們對香港文化沒有共鳴,只想來此尋找發展機會。
中港文化、語言迥異,「港漂」要融入本地本已不易。近年中港矛盾爆發,他們更覺香港欠缺包容。再加上香港產業單一,發展機會有限,薪金長年追不上樓價,工作壓力又大,令他們心灰意冷。
Sally在北京知名大學就讀護理系,於2012年到香港大學攻讀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畢業後,她發現與其專業相關的行業在香港的市場細小,故決定捨棄專業,從事較能賺錢的保險行業。她說:「如想在香港安居樂業,沒有非常高的收入是無法長期支持的。保險業可以快速提高收入,而且這幾年香港保險業發展非常迅速。」
她觀察到,在港內地生不管讀什麼專業,最終都流向金融業,不然就選擇回內地。嘗試做保險一年多,她覺得自己有點力有不逮,「一直都想回內地」,正在尋找內地工作機會。
有「港漂」撰文指出,覺得香港已經Stuck,「給人一種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甚至暮氣沉沉的感覺」。相反,雖然「內地依然在犯很多錯,但她在向前走」,故離開。
另外,近一兩年,內地二十多個城市為爭「人才、人口紅利」,不斷出招「搶人才」,如「秒速落戶」、送「人才公寓」、給獎金等﹝表三﹞,「港漂」留港的意欲更低。
——節錄自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