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恐修訂《政策法》 法律學者:對香港負面影響大
2019年8月7日

「一國兩制」向來是香港的最大的優勢,但在中美貿戰、逃犯條例修訂的陰霾下,美國發炮攻擊指「兩制」名存實亡,更啟動國會程序檢討給予香港「最惠國待遇」的「美國—香港政策法」(俗稱「關係法」)。熟悉美國政治的港大法律學者David Law指出,此事非同小可,即使草案最終不獲通過,已對香港構成實質負面影響。

黃愛琴本刊記者

1992年,即「六四事件」約三年多後,美國國會推動並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容許美國依據《中英聯合聲明》裏中國讓香港實行「高度自治」的承諾,在金融、文化等領域給予香港有別於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見表〕。其中,視香港為獨立關稅區,以及讓美元自由兌換成港元的條文,有利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政策法》遭殃

中美爆發貿易戰,《香港政策法》是其中一個戰場:

6月12日,共和黨參議員Ted Cruz及民主黨參議員Ed Markey向國會提交《香港政策法再評估草案》(Hong Kong Policy Reevaluation Act of 2019)。隔日,共和黨參議員Marco Rubio再提交《香港人權與民主法草案》(The 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

這兩份草案矛頭直指中國利用香港作「後門」違規及破壞「一國兩制」。《再評估草案》要求國務卿每年向國會提交報告,交代中國政府有否利用香港來規避美國的法律,包括出入口管制、關稅、禁運、引渡外國人到內地受審,以及進行間諜活動。當中特別提到,報告需夾附一份疑犯名單。

禁入境、凍結資產

至於《人權草案》,除了要求國務卿每年滙報香港的自治情況,還提出另外兩點:第一,香港人因參與捍衞人權、法治的非暴力集會而被捕、拘留等(例如2014年的雨傘運動),不會減低他們獲發美國簽證的機會。

第二,總統要交出一份黑名單,列出涉嫌壓制香港人權(例如「銅鑼灣書店事件」)的人員,並禁止他們進入美國。

曾在美國執教十多年的港大法律學院包玉剛講座教授(公法)David Law(劉岱偉)指出,根據美國的相關案例,除了禁止入境,更進一步的懲罰是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資產。

David現時兼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校長教授一職,研究專長是法律與政治。在他看來,這兩份草案「非同小可」,皆因是由跨黨派的重量級議員共同提出。過去,由USCC每年向國會提交的香港報告屬於「自願性質」,如今草案卻「強制要求」國務卿提交,說明國會開始懷疑「一國兩制」能否有效實施。

他指出,正如許多其他美國法案,《政策法》其實寫得頗為含糊,因而為總統和國會留下彈性,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例如《政策法》寫明,如美國總統認為香港自治程度不足,就可以發出行政指令暫停執行法案。

面對美國發出的連番警告,港府一直如在夢中,特首以一句「香港是美國全世界貿易順差最高的經濟體」回應,以為銀紙勝過一切。

David認為,林鄭太過掉以輕心。「可能Trump會因為商業利益而想放生香港,但是在美國,國會通常比總統強勢。而我很難想像,美國國會有任何一名議員會反對保障香港人權這理念。」

「人權牌」向來是美國議員的拿手好戲,但David估計,現階段而言,《人權草案》獲國會通過的機會不高。因為美國不想激怒中國,並想先對香港和中國作出一個溫馨提示(soft warning)。

不過,他強調,即使草案不獲通過,光是提出草案本身,已經構成實質的負面影響。他解釋:「修改法律是國會的權力,但並不輕易動用,更常見的是,國會利用其每年控制預算的能力,施壓讓政府部門以特定方式執行法律。」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