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伊:專制統治削弱中國軟實力
2020年3月3日

奈伊最近出版新作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 (資料圖片)
奈伊最近出版新作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 (資料圖片)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因為恐懼病毒,世界原為中國人打開的大門,現在不同國家都陸續關上。西方對中國存在偏見,並非新現象。然而,今次新型冠狀病毒觸發的「排華潮」,卻夾雜更多複雜情緒、新仇舊恨。

中國要檢討自我形象。參考民調,儘管中國對世界影響力,近年與日俱增,但好感度卻每況愈下﹝見表﹞。十年代,鄧小平原本制定「韜光養晦」外交路線;自從美國發生911後,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角色起微妙變化;近十年,國策已經改為建立「國際政經新秩序」。

武肺爆發後,世界衞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被指立場親中。間接顯示出中國爭取「國際規則制定權」有一定成果。目前,在聯合國15個專門組織中,4個機構的總幹事,便是由中國任命,包括國際電訊聯盟,而中國下一步,更在覬覦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然而,中國國力愈盛,對外形象卻愈不討好。近年,政府大灑金錢高舉「中國夢」,無非想提升國家「軟實力」(Soft Power),率先提出此概念的正是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日前他接受本刊訪問,就分析了武漢肺炎對中國軟實力的影響及「一帶一路」的前景。

專制削弱吸引力

九十年代,奈伊首創「軟實力」這個詞彙。他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指出相較「硬實力」(Hard Power),利用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威逼利誘其他國家;「軟實力」則是通過吸引力與說服力,來影響他國。前者靠可量化的資源,例如軍事、經濟、科技及人口;後者則是無形的精神力量,例如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

中國從經濟增長中,也獲得軟實力。奈伊讚嘆:「能使數億人脫貧,其實很值得佩服。」軟實力愈強的國家,在國際上推行政策,阻力愈低,國際合作空間亦愈大,但「中國的專制統治,卻令人卻步」。

他話鋒一轉,指出新型冠狀病毒讓中國聲譽受損,背後就與專制不無關係,「制度審查、隱藏不利訊息,最終延誤了回應武漢問題」。他表示,中國崛起過程中,出現種種自負行為(例如強制知識產權轉移、南中國海人工島軍事化),與西方關係已經惡化;現在還加上人們恐懼傳染病,衍生出「排華」情緒。

結果,再多宣傳都無補於事。奈伊經常強調,民主國家的「軟實力」來自公民社會,例如媒體、學術界及公民組織;所以,若中國能放鬆對公民社會的嚴控,「軟實力」必升,「更大程度開放始終有益」。

「銳實力」自廢武功

畢竟中國在「軟實力30強」(Soft Power 30),長期於榜末徘徊,與大國形象相悖。奈伊提到低排名,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跟鄰國有領土爭端」;另外,相信跟中國發展出「銳實力」(Sharp Power)亦有關──就是幫助專制政權在國內統一民眾,在國外操控輿論。

奈伊曾經舉例,「孔子學院」就是中國自廢「軟實力」變質為「銳實力」的劣表,界線的分野在於是否「試圖干涉他國學術自由」。學院屢遭批評,利用外國開放環境,操控當地輿論意識形態;

「一帶一路」同樣道理,經濟援助看上去無害,而且很吸引,但若然出現斯里蘭卡的情況,因無力償還債務,被逼租借港口給中國,變相拱手相讓,則會遭詬病。奈伊透露,正在觀望武漢肺炎對「一帶一路」的影響,主要視乎疫情受控與否。

「軟實力」與「銳實力」的分野其實很清楚,前者講求自願和間接。奈伊表示,新華社在其他國家,進行公開報道,那是「軟實力」;相反,中國秘密在14個國家、支持33家電台,則是「銳實力」了,因為那是非自願行為。

其實,「最好的宣傳就是不宣傳(the best propaganda is not propaganda)」奈伊曾經向中國大學生這樣解釋,因為在訊息時代,「公信力(credibility)才是最稀缺的資源」,無謂連那僅餘的「軟實力」都輸掉吧!

——原文請閱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