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iBanker闖芬蘭 一個構思贏Startup Permit
2020年3月11日

憑着一條創業「好橋」,兩位香港90後成功闖入北歐Startup圈,公司未成立已獲政府資助。芬蘭駐香港總領事孔冉荷(Johanna Karanko)表示,為紓緩人口老化,該國首次推出Startup Permit,吸納包括亞洲人才,申請者全家受惠。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Jeff Ko和Sebastian Loke畢業於香港大學,後任職私人銀行分析師。這份高薪工作需要消化海量數據,再以圖象表達,令Jeff萌生一個創業念頭:「何不創立一個數據圖象化版的Wikipedia?」初創公司Chartipedia自此誕生。

香港雖被祖國欽點為創科中心,但是對初期創業者支援相當有限,往往只有成熟公司,才較大機會得到投資。正當這位創業「新丁」迷茫之際,意外發現北歐在數據藝術方面發展不俗,對剛起步的初創亦有十足支援,故將目光放到歐洲市場。他申請過挪威、瑞典、芬蘭等地的初創項目,2019年3月被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著名加速器xEdu選中。機會難逢,這位半職創業家自此全職投入,並打動好友Sebastian加盟,成為共同創辦人。

上年11月,兩人以初創名義,成功申請芬蘭居留簽證。

創業移民低成本

科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各國紛紛推出初創簽證,吸引相關人才。Nokia手機和Angry Birds遊戲原產國芬蘭,亦於2018年首次推出Startup Permit。以移民角度而言,這張入場券的金錢成本微乎其微:只要有一個創新的商業計劃書,以及足夠資金用於公司早期發展,就合資格申請〔見表〕。Jeff和Sebastian認為,成功申請的關鍵是事先與當地初創生態建立聯繫,並向審批計劃書的官方組織Business Finland諮詢意見。

芬蘭駐香港總領事Johanna Karanko在接受本刊訪問時指出,低出生率和人口老化影響芬蘭經濟,預計到了2021年,科技行業需要2.3萬名海外人才,政府遂於2017年推出Talent Boost計劃,主力招攬留學生、外國研究人員和初創團隊,亦以津貼鼓勵本地公司聘請海外「新血」。

經過三個月的親身體驗,Jeff和Sebastian認為,與香港比較,赫爾辛基創業生態更完善,特別在支援構思中的Startup方面。最佳例子,是公司未註冊、未賺錢,已經成功申請政府設立的Startup Grant,補貼最多為期一年的生活費。「這個Grant專供未成立公司的初創團隊申請,目的是鼓勵你全職創業。」另外,官方創業支援平台亦樂於為初階公司提供支援,包括一對一專業顧問諮詢。

他們又比較,香港創科圈競爭心態盛,即使不同類型的公司,亦甚少聯繫。在赫爾辛基,startup圈子卻聯繫緊密,每周一小聚,數月一盛會,例如Slush、Artic15,滙聚歐洲初創、投資者和服務公司,容易建立人脈。產業方面,香港只集中發展金融科技和AI,這邊卻十分多元化,五大「領頭羊」為遊戲、潔淨科技(cleantech)、程式、硬件和醫療科技。「芬蘭大學開設information design、communicationd esign等創新科目,容易找到數據可視化人才。」Sebastian說。

不過,Jeff補充,論項目集資額,香港絕對較優勝,「芬蘭天使投資未必去到千萬計」。當地人視創業為生活方式,不是為「發達」,與香港人的心態截然不同。

——原文請閱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