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瘟疫及旱災……人類還有前途嗎?
2020年4月27日

李偉才撰寫新著《人類的前途》時,新型冠狀病毒尚未爆發。 (何澤攝)
李偉才撰寫新著《人類的前途》時,新型冠狀病毒尚未爆發。 (何澤攝)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氣候異常釀蝗禍

李偉才是香港科普先驅、前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近期出版新作《人類的前途—未來50年與500年》,探討人類未來命運的課題,曾幾何時曲高和寡,如今人人都在思考,這要歸功於「全球大流行」。

接受本刊訪問時,李偉才表示,儘管從科學角度,新型冠狀病毒與氣候變化無直接關係,但強調這是「大自然的警示」。很多科學家已經警告,隨着全球暖化,生態失衡必然導致細菌變種,帶來前所未見的蟲禍及瘟疫──例如武漢爆發疫情期間,來自東非的蝗蟲,已經越過阿拉伯海,橫掃巴基斯坦,劍指印度,攻陷逾30國。

李偉才憶述,09年氣候會議曾被寄予厚望,因美國總統剛換上民主黨奧巴馬,前副總統戈爾於07年獲諾貝爾和平獎,05年颶風卡特里娜吹襲新奧爾良,美國身受其害,原本預期會一改作風,豈料一場金融海嘯,「大家都首要保經濟,還談何減排呢?」

四個地球才滿足美國夢

過去幾百年,西方人口低於世界人口20%,卻壟斷地球大部分資源,美國是佼佼者──人口未曾超過5%,但在過去很長時間中,能源消耗量,卻佔全球達25%。
人均排放量高與其生活模式有關,「美國人奢華浪費,汽車燃油消耗很大,十年前已有專家指出,如果人人都追求過普通美國人生活,要四個地球才能滿足!」

遺憾地,全世界人人都發「美國夢」!著有《21世紀資本論》的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估算,45%碳排放其實是由全球最富有的10%人製造出來,而且無論是富裕的美國,還是相對貧窮的中東和拉美,所有國家都存在少數「精英碳排放者」。

全世界都抄「美國模式」,但美國由始至終沒簽署《京都議定書》,兩任總統布殊和特朗普都退出氣候協定,原因是「不想損害國家根本利益」,政經考量優先。

氣候顛覆政權

氣候變化會引起政治動盪,甚至朝代更迭。皆因天氣會影響作物收成,因而觸發資源爭奪。歷史上,因農業欠收而民變四起,例子不勝杖舉。

有歷史觀點就認為,元朝覆亡並非敗於朱元璋,而是氣候。元朝統治不到百年,經歷至少36個異常嚴寒,水災旱災頻仍,還爆發瘟疫,連年饑荒。後來哈佛學者卜正民歸納出,元明兩朝都處於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所以每隔3至7年,就出現極端氣候,到祟禎年間更達高峰,旱災、蝗災及瘟疫成為氣溫下降的連鎖反應。「1366年元亡,處於小冰河期第一階段的極寒期;1644年明亡,正值400年歷史中,最漫長的嚴寒期尾聲。」卜正民並非「氣候決定論」,但強調「解釋重大歷史不能繞過氣候」。

二千年中國歷史,就以農業為經濟命脈,確保政權穩定,自然首要「民足食」,氣候往往也是北方部落南侵中原的遠因,有觀點便認為,康雍乾能出現盛世,也是拜氣溫回升所賜,因為各地災情減弱。

回到現代,很多人視敍利亞內戰為「阿拉伯之春」,其實學術界將此視為「氣候戰爭」。原因是動亂前,當地已連續7年大旱。農業崩潰導致大批農村人口湧城,社會積累矛盾和怨氣,但政府沒有排解,結果偶發的衝突,最終也演變成騷亂,國家陷入分裂。

自然災害是武裝衝突催化劑。有德國研究就發現,兩者重疊率約為9%,報告還分析指,「阿富汗長期乾旱,助長持續衝突;北非氣候不穩定,也引發難民湧向歐洲」。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5月號《聰明錢抗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