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中國成最大輸家
2020年5月4日

中國疫情率先進入穩定期,經濟亦開始恢復,表面上比美國、歐洲有優勢,但是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金融學講座教授陳志武卻認為,中國經濟在未來六個月仍然危機四伏。長遠而言,「國進民退」加速,加上反全球化、去中國化成為疫後新秩序,中國恐怕要付出最大的代價。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中國加劇「國進民退」

從2015年開始,中國開始出現「國進民退」的勢頭,民企的固定資產投資佔比不斷被國企擠壓,在疫情衝擊下,此趨勢更加明顯。根據一、二月的政府資料,國企的損失只是7%,民企卻是21%,比國企多3倍,「這意味着,肺炎之後,中國的經濟會更加國進民退,民企會大量倒閉,更多工人失業。」民企是經濟活力的主要來源,創造九成新工作崗位、提供八成城鎮就業。

2月份中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2%,陳志武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警號。「內地經濟數據很多是不可信的,這麼多年失業率總是4%,這是很不真實的。現在失業率去到6.2%,這是一個big step,說明實際的失業情況很嚴重。」

在中國要解僱員工比美國困難很多,因此中國的失業狀況會往後推遲幾個月,「未來6個月,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收入,很多中小企業可能都會倒閉、裁員了。」以餐飲業為例,復工後一個多月,每天的銷售量只是以往的三分之一左右。

他批評中央的救市政策錯位,對中小企業支持不足。「因為內地決策者習慣透過投資基建來穩住經濟,例如建樓、橋、地鐵、高速公跑,以及最新的5G網絡等高科技基建,這些都跟中小企業無關。」

2008年時,陳志武預言中國從金融海嘯危機走出來後,會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當時中國的製造業還在上升,房地產還有刺激的空間,相比美國和歐洲,中國也有更多調控經濟的手段。

「但是非常遺憾,這次跟08年不一樣,境外熱錢再多,也不會跑向中國。」中國經濟於四五年前開始明顯下行,再加上中美貿易戰的衝擊,許多國際公司已撤走生產線,而民營企業缺乏安全感,財富往外逃,政府債台高築。「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產能過剩嚴重,投資中國的前景不佳。」

中國成為代罪羔羊

這次疫症火上加油,令各國意識到不能夠高度依賴中國的進口,去全球化、去中國化成為一個最強的共識,「中國經濟要付出的代價最大」。醫藥方面最明顯,中國壟斷全球藥物原材料、醫療設備的生產,受到美國政界猛烈抨擊和質疑。這種原本純經濟的投資行為(成本、技術、環保要求等),以後要更多考慮地緣政治因素。中美貿易戰時,美國對中國的防範主要集中在尖端技術,例如5G,疫情後擴展到中下端製造業,衝擊中國的產業布局。

另外,未來中國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亦將大不如前。過去十年,中國不斷扶植勢力攻佔更多國際組織的重要職位,除了世界衞生組織外,還有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由特朗普公開指摘世衞偏袒中國,暫停資助揭開序幕,「以後中國在國際的影響力會被打擊。」

中美關係也會惡化。「特朗普沒有把疫情做好,他愈被指摘,愈有可能把責任推到中國頭上,這樣國內的反美勢頭也會上升,香港和台灣也會受到影響。」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5月號《聰明錢抗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