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醫療開支高 中西結合「治未病」
2020年5月29日

一場世紀疫症,揭露美國醫療制度百弊叢生,對抗新冠肺炎表現令人大跌眼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東西結合醫學主任、內科教授許家傑認為,今次疫情突顯舊有體系難以維持,急需結合中西醫學優勢,推行「治未病」模式。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成也金錢,敗也金錢。美國醫療開支佔GDP的比例遠超其他發達國家〔圖一〕,奈何高藥費、高保費、高醫療費下,近兩成美國人缺乏醫療保險,就算懷疑感染新冠肺炎亦不願求診,成為社區播「毒」隱憂。

「八十年代我一早看到這些問題。」許家傑是中西醫結合權威,六十年代末從香港遠赴美國讀化學,後來成為UCLA內科醫生。最初他熱忱於有機化學,希望由中藥提取新西藥,從未想過中西結合療法。誰知一篇外媒報道,改變他畢生志向。

話說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後,兩國關係破冰,美國總統尼克遜破天荒到訪中國,《紐約時報》資深記者James Reston同行採訪。到達北京後,他不幸患上急性盲腸炎,雖在協和醫院切除手術成功,卻因術後腸胃不適深受困擾,於是找院內中醫師幫忙。

檢查後,中醫師在James Reston身上扎了幾支數吋長的幼針,又拿出艾條於腹部搖動,大約二十分鐘後,他開始感到腸道蠕動,脹痛漸退,不禁嘖嘖稱奇,顛覆過往必須以藥治病的想法。後來,他把經歷撰寫成報道,刊登後引來美國社會不少迴響。

「這是我首次看到結合治療,西醫麻醉、做手術,配合中醫治療併發症。」當年許家傑並不認識針灸,眼見這項東方傳統醫學深受美國人讚許,甚感好奇,腦海萌生研究及推廣中西結合的念頭,「想做一道橋樑,連接中西思維,找出更好的醫療模式幫人,同時傳承中國古老智慧。」

西醫轉介難症

當時這個想法可謂天方夜譚。不論是治療方法、人體概念、藥物種類,中西醫理南轅北轍,一時三刻難以掌握,談何融會貫通?於是,許家傑花上大量時間學習兩者醫學理論,又頻頻遊走中外與專家交流,1993年終在UCLA開設美國首間東西醫學中心,集臨床與學術研究、教育人才、諮詢轉介為一體。

許家傑說,中西結合醫學視病患為獨立個體,根據各人需求、體質,找出最適合的藥物或治療方法,「西方以單一病為主,我們以整體為主。」中醫有所謂「三分治七分養」,不但希望醫病,更想介入預防、康復過程,達到「治未病」的功效。

許家傑(右)投身中西結合醫學接近半世紀,多年來春風化雨培訓學生,兒子Edward(左)亦受他影響,成為這範疇的專家。(受訪者提供)
許家傑(右)投身中西結合醫學接近半世紀,多年來春風化雨培訓學生,兒子Edward(左)亦受他影響,成為這範疇的專家。(受訪者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接收的患者,主要由超過500名UCLA專科西醫轉介,多數因西醫治療方法無效。中心成功治療的病人,包括患上慢性疼痛、抑鬱、腫瘤、消化系統疾病等。許家傑藉此收集更多中西醫學結合治療的臨床數據,同時幫助有互補替代醫學需求的病人。

中心開辦初期承受不少壓力。美國醫學界並不認識及信任中西結合醫學,甚至形容中醫是「庸醫(quackery)」,加上經濟不景,大學資源有限,中心需要與別人共用診所,而且自負盈虧。他每星期開診三天半,每當休業便要收起推拿病床等設備,騰出空間給予另一中心使用,笑着憶述「開始時沒有錢,要朝開晚折,好似是大牌檔一樣」。

除了經營壓力,結合模式更成中西醫療專家磨心,「雙方都有人攻擊我,說是旁門左道。只因我老師是全國著名的西醫學泰斗,保住我才可以繼續經營下去。」時至今日,中心規模由最初只得「半間」診所,逐步增加至五間,每年超過三萬接診量,「大部分是外國人,只有少量亞裔」。

解決嗎啡成癮

UCLA於美國大學醫療系統排名位列前茅,屬於西醫重鎮,數十年前已經研究中西結合模式,過程殊不簡單。許家傑指出,建立醫學中心牽涉到政策、商業、社會因素,推動時首先「唔好出差錯」,透過解決難症,累積信任,盡量不觸及西醫同事商業利益之餘,引入其他治療方式,推廣中西結合醫學,「比如他們用嗎啡醫痛,但很多人有後遺症,所以才引入針灸。」

2015年《科學人》雜誌一篇文章提及,美國慢性痛症病患的人數及醫療費用,比癌症、心臟病與糖尿病相加還要多。價廉物美的針灸剛好可以解決以上問題,成為美國常見的治痛方式之一。

不過西方始終視中醫為外來事物,「所以很多問題,不是有沒有用,而是關乎利益」。他認為,若要建立一套全新醫療模式,需要更多時間及各行各業的有志之士參與,讓更多人明白箇中理念和優勢。

人口老化 藥費負擔大

花上半世紀推廣中西結合醫學,如今仍未成為主流,許家傑感到十分可惜,「大健康是全世界要正視的問題。」他解釋,隨着人口老化日漸嚴重〔圖二〕,醫療開支只會有增無減,全球必須另覓出路,一來減低政府開支,二來平民亦可負擔費用,「希望不要在人生最後幾個月,花盡個人,甚至家庭的的畢生積蓄,最後人財兩空」。

許家傑曾在《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撰文指出,美國於開發藥物、診斷治療、臨床研究走在世界尖端,但醫療體系弊病同樣明顯,例如每年約10萬人因處方藥副作用而死亡,衞生花費開支高昂,「今次疫情後,應該好多人因為醫療費用破產,不只是中產,上流階層也不太好過。」

許家傑認為,中西結合醫學正好互補長短,非藥物療法可以應對未來人口老化危機:首先,中醫雖也可治療不少急性疾病,但它更能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老人病,例如痛症和其他慢性病等等,填補西醫不足;

其次,這種模式由預防入手,而非身體變差甚至患病才處理。透過日常食療、太極氣功等保健方法,減壓及提升抵抗力,有助減少醫療開支;最後,中醫費用普遍較西醫低,避免基層如窮人、老人因無法負擔診金,延誤治病的黃金時機。

「中國只用很少錢,已經有一定成效,為何美國有咁多錢及叻人,反而做不到?」他指出,中國多年來一直研究推動中西結合治療,醫療開支只佔GDP不足一成,若能進一步改善模式,將來西方不得不前來取經,「你看現在那麼有錢的國家,都支撐不起醫療開支。」

半世紀前,一場「乒乓外交」勾起許家傑對中西結合的興趣,如今世紀疫情引致中美交惡,難免影響研究合作,但他深信,中西結合是未來醫療發展大方向,現有體系入不敷出,難以持續,因此這項工作任重道遠,不為政治,不為某國,「為全世界人類福祉而做」。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6月號特別報告